可這份幸運終究只是一時的。
沒能拖過幾日,噩耗終于降臨
楊永濟拿蕭定邦做比方,意思無疑十分明確天子曾經如此相信蕭定邦,以為后者是下一個蕭遠,如今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就連大齊江山都險些岌岌可危,又憑什么篤定晉王不會“以怨報德”
歸根結底,先帝與當今天子是親父子,老子欠下的債,難免會被記到兒子的頭上。
病榻上的天子卻再次肯定。
“晉王兄不是這等人”
永昌二十一年的兩個倒霉蛋,蕭遠在當今天子登基之后得以平反,晉王卻依舊被關在高墻之中,頂多只是生活得以被改善。
之所以如此,自是因為晉王的身份的確與眾不同。哪怕是當今天子,都對其多有忌憚。
昔年世宗皇帝在位時,光宗永昌皇帝只是備受寵愛的嫡次子,本該無緣于大寶。
當時的世宗嫡長子德行出眾,七歲便被立為太子,滿朝文武交口稱贊,皆以為大齊江山若是交到對方手中必能更上一層樓。
℅本作者嬴天塵提醒您最全的修不成仙的我只好考科舉盡在,域名
誰知這位備受期待的太子卻在二十九歲盛年而亡,惟余一雙幼子幼女。
此時,世宗已近知天命之年,壽數不多,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棄二十六歲的嫡次子不選,反而選擇立年僅六歲的幼兒為太孫。于是,本該無緣大寶的先帝得以成為儲君。
兩年后,世宗去世,臨終前,他還放心不下太子留下的一雙兒女,不惜破格封六歲的孫子為晉王、兩歲的孫女為淮陽公主。
自小活在大哥陰影下的永昌皇帝身為皇子時尚且只是風流一些,并無多少劣跡,看起來倒也能當個守成之君。誰也沒能想到,當上皇帝之后他卻放飛自我。打壓東宮舊臣倒也罷了,還大肆修建道觀,又廣收后宮,任用奸佞,加征糧餉,將私欲發泄到極致。
然而,不知是不是吃了太多丹藥的緣故,還是大齊皇室祖傳人丁不廣,登基前生的兩個兒子接連夭折之后,后宮遲遲沒有皇子降生,以至于永昌皇帝年過而立依舊無子。
面對朝臣連番請奏,一心煉丹修道、懶得聽朝臣念叨的永昌皇帝靈機一動,將年已十三歲的晉王穆懷接入宮中撫養,以安定人心。
這樣荒唐的決定,起初群臣紛紛反對。可身為世宗嫡孫,昔日東宮名正言順的繼承人,晉王小小年紀聰慧非常,肖似世宗與先太子,沒過多久便獲得一眾朝臣認可,大大出乎永昌皇帝意料。
五年之后,隨著宮中嬪妃終于有孕,永昌皇帝本已打算撤掉擋箭牌,誰知苦苦等待一年最終生下的卻是一個女兒,大失所望的他只好繼續留著晉王這個擋箭牌。
如此不知不覺又過了三年,永昌皇帝已是四十有一,膝下卻依舊無子。
盡管晉王不曾被明確立為儲君,可朝堂上下都已將之視為繼承人,就連永昌皇帝本人都熄了生兒子的念頭,一心只想長生。
命運偏偏如此捉弄人。就在這一年,又一位嬪妃懷孕,次年,誕下一位小皇子。
永昌皇帝大喜,決心立好不容易得來的兒子為太子,卻遭到了滿朝文武的反對。
多年以來,晉王的地位已經穩如泰山。永昌皇帝年過四旬,不知還能活幾載,小皇子年幼,亦不知能不能長成老成持重的大臣們都以為,過幾年再立儲也不遲。
見狀,永昌皇帝心中頓生危機,他不顧群臣反對,先是將襁褓中的兒子封為儲君,又打發晉王立刻出京就藩,將人踹得遠遠的。
被命運無情捉弄,曾經兩度接近皇位又兩度被拋棄的晉王,只得頹然離開京城。當他再次回京,已經是七年之后的永昌二十一年,北虜屠掠京郊,他募集三千兵馬前來勤王,卻從此囚困高墻之內十三年。
藩王無詔而募兵,本是大罪。盡管晉王聲稱自己是接到密詔才驀兵勤王,卻拿不出任何證據,
永昌皇帝更是矢口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