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無位而有為,這才是真正的仁啊。李世民對身邊的長孫氏感慨道。
在黃州,蘇軾受到掣肘這事兒天幕都快提的大家耳朵生繭子了,這樣為民做實事其實對蘇軾而言是很困難的,但就算是身處在這種沒有實權的閑職上,他也能一心一意,為了百姓。
這是什么
樊遲曾經問孔子什么是仁。
孔子曰“愛人。”
仁者愛人。
李世民對于蘇軾的行為,毫不吝惜地送上了自己的贊美。
而天幕也有自己的感慨。
瞅瞅人家,什么叫格局,這就是格局其實在中國的封建社會,無論如何總會有重男輕女的現象發生。
我不知道蘇軾能不能算得上是女性權益的維護者,但我知道,如果沒有他的努力,在鄂州的一年里起碼有一百個女嬰是不能活下來的。從這一角度來看,他不知道比現在那些即使在現代社會還要為自己重男輕女找理由的高出了多少個eve。
“看人還是要看他做過什么。”
劉徹很贊同,反正他是論跡不論心那一派的。
不管蘇軾什么想法,但他做的事情確實有益于民生,這就夠了。
至于重男輕女咳咳,天幕不是說了嗎。
封建社會
無論如何總會有
更何況他們幾干年之后的現代人都無法杜絕呢,說這些。
誠如蘇軾反復提及這般,他覺得自己真的很閑。然而在他的心里,國家有難、百姓有事,他就有義務挺身而出,擔負起責任來,至于被貶謫,他看得真的很淡很淡,很輕很輕。
蘇軾在黃州很忙,他愛肉、愛酒、愛友,他忙著研究美食,釀造美酒,江上清風,山間明月,都是他朋友。對于當地美食、美景的開發工作,吃貨蘇軾表示,我來,我來,讓我來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天幕里出現了初到黃州一詩。
“一語雙關吶。”
杜甫樂了,美爾一笑,為口忙,指的既可以是禍從口出的烏臺詩案,也可以指的是蘇軾自己愛好美食。
“看到江水便想到鮮美的魚,看到連山的竹子便想到香效的春筍,還沒吃上一口呢。”
好家伙,幾個菜啊,就知道會好吃了。
李白也覺得這詩寫的很有趣味。
看看,就算蘇軾自嘲,也盡顯吃貨本性。而且身為一個資深吃貨,會吃是一方面,會做也是一方面。蘇軾他不僅自己會吃,還將所吃的心得寫下來,教大家怎么吃。
比如黃州那里的人不吃豬肉,一是嫌豬太臟,二則不會燒。
大漢
“豬太臟豬哪里臟”
豬豬陛下震怒,憤怒沸騰,連聲音都高了三度。
漢朝,豬肉那可是只有王公貴族才能吃得起的奢侈品。
懂不懂什么叫做“肉食者”
懂不懂什么叫做“苑中三公,門下二卿,五門嘎嘎,但聞豬聲”
懂不懂什么叫做彘的含金量啊
養豬的那都不是一般人兒。
劉徹抓狂。
大秦
嫉妒。
嫉妒使人面目丑陋。
“居然連平民都能兼棄肉不好吃,這得”蒙毅咂舌,連酒杯都要抓不穩了。
這得富成啥樣啊。有肉吃就不錯了,居然還能挑。
蒙毅不理解,蒙毅大為震撼。
然而蘇軾琢磨,好歹是肉啊,怎么能不好吃呢。于是他琢磨著,琢磨著,終于琢磨出一篇豬肉頌。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鼉煙焰不起。待她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嗯這個倒是有點價值。”
劉徹覺得豬肉頌本身還是很可取的,起碼燒出來會更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