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位含淚勸道“薛君不必如此,將軍是為大義而死,死得其所。有薛君之仁,方引出將軍之義,說來薛君才是將軍的知音。人生在世,有知音一人,將軍雖死無憾”
他不但是這樣說的,心里也是這樣想的。
甚至于,雙方陣營里的多數人,都抱著這樣的想法。
仲虺撫尸慨嘆道“生,吾之所欲也;義,亦吾之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將軍大義,必將流芳千古。”
說完,便解下腰間玉圭,放入沂源懷中,泣道“將軍視仲虺為知音,仲虺亦視將軍為知己。知己故去,寡人恨不得隨之而去。
然國不可一日無君,仲虺左右無兄弟扶持,膝下弱子年幼不可托之社稷。此玉圭乃先共主發親賜,自寡人記事從未離身。
今以此圭以遺將軍,權當寡人伴將軍九泉,愿將軍黃泉路不孤也。”
言訖,撫尸痛哭。
兩國將領輪番勸慰,他才勉強止住了淚水,對幾位敵國將領道“今貴國將軍殉節,寡人若伐之,是為無道。諸位可上表貴國君,以正言感之。若能就此罷兵,兩家和睦如初,也可慰沂源將軍在天之靈。”
“薛君大義,我等慚愧。”
見幾人個個都面露愧色,仲虺也不敢再多說了。他怕自己再發揮幾句,這幾位也感于大義,隨沂源而去了。
若當真如此,無人上奏對方國君,也無人統領敵方軍隊,這幾萬亂軍造成的危害,絕對不比兩國大戰一場來得小。
雙方辭別之后,仲虺便命人回到國都,將自己的棺槨拉過來,由大將軍淮山出面,送給了尚未入殮的沂源。
先贈玉圭,又贈棺槨,皆國君所用之物,且是敵國國君所贈。
對一個將領而言,這等榮耀,足以光耀千古,沂源必然瞑目,含笑九泉。
如此佳話,傳揚天下之后,薛君仲虺的賢名,注定要蓋過天下名士。
仲虺所求不多,在亂世中保住薛國而已。
若能更進一步,也未為不可。
薛國只是小國,他這個國君自然也沒有商君縱橫天下的底氣,只能用些別的手段。
索性效果不錯,一個月之后,敵國便退兵了。
其國君再派使臣前來,不但態度恭敬了許多,目的還從借糧變成了送賠禮,遞國書致歉。
玉璧兩雙,玉斗五對,明珠十斛,便是送給薛國的賠禮。
在亂世之中,這些東西盡是華而不實之物。比不上一輛戰車,一擔糧食,可也足夠貴重。
如今薛國并沒有開戰的意思,自然見好就收,雙方簽訂了互不侵犯的協議,并折箭為誓。
看得出來,這位使臣也是一位高潔之士,對仲虺的賢名十分敬服,折箭為誓也是他先提出的。
若是日后其國君反復,這位使臣怕是要死諫了。
仲虺暗嘆世間賢士何其多也,卻讓他這個邀名養望之輩占了先,又是何其不公
不過他也是感嘆一番,絕對不會去壞自己的名聲。
為人君者,不可無賢名,卻也絕對不可為賢名所困。若有必要,能舍名望而強薛國,他也不會吝嗇虛名。
他要賢名是為了守護薛國,薛國卻不能成為他養望的工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