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被傷了心且警惕起來的康熙對太子的態度終究是發生了微妙的轉變,兩人之間有了第一道清晰可見的裂痕。
有句話叫做“破鏡難圓”,雖然康熙和太子之間的父子之情并沒有完全破碎,但鏡面上終究是留下了裂痕,無論怎么彌補也沒有辦法將裂痕補上,將傷疤祛除得不留一絲痕跡。
太子和三阿哥被康熙從前線趕回京城,太子固然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但三阿哥卻是個十足的倒霉蛋。
三阿哥完全是被太子給牽連的,本身其實沒有錯處,只是運氣不好,做了城門失火時被殃及到的池魚。
許是對三阿哥深感歉疚,康熙掐指算了算,發現三阿哥今年虛歲十五,剛滿十三周歲,和大阿哥大婚時的年齡差不多,便大手一揮將時任都統的勇勤公朋春之女指給了三阿哥為福晉,將婚期定在了明年。
如今大清正與準噶爾開戰,不宜大肆操辦婚禮。康熙正是對三阿哥愧疚有加的時候,自然不愿意委屈了三阿哥,縮減他的大婚儀式,索性將婚期放到明年,等大清與準噶爾休戰后再讓三阿哥完婚。
借了三阿哥的光,比三阿哥小上一歲、還不到大婚年齡的四阿哥也定下了婚期,和三阿哥這個并肩兄弟一起在明年大婚。
其實康熙早就有為四阿哥指婚的打算,也計劃著讓四阿哥提前大婚。若非如此,康熙也不會把已逝心腹費揚古的女兒接進宮由皇太后教養。
如果說康熙給三阿哥指婚,讓他早日大婚,有資格開始辦差在六部行走是康熙對遷怒三阿哥的補償,那康熙給四阿哥指婚就完全是無奈之舉。
孝懿皇后過世后,四阿哥的后院無人照料。他的生母德妃對四阿哥不聞不問,只忙著看顧十四阿哥。
再加上庶妃章佳氏住在永和宮偏殿,連帶著十三阿哥也需要永和宮的主位娘娘德妃照管一二,德妃便順水推舟,以事務繁忙、脫不開手為理由撂開手完全不管四阿哥。
孝懿皇后還在時,康熙與養在孝懿皇后膝下的四阿哥接觸得比較多,清楚自己這個兒子的性格最是倔強剛硬。別看四阿哥現在是經常板著一張臉喜怒不形于色,可四阿哥小時候倔得要命,康熙有時候都頭痛不已。
德妃擺明了不愿意搭理他,那四阿哥沒有長輩關照的日子就是過得再拮據再艱難,也絕不會低頭向德妃搖尾乞憐。
康熙幼年接連喪父喪母,從小就缺失父愛和母愛。在他成年后,便盡力做個好父親,一是彌補自己的童年,二是不想讓自己的兒女像當年的他一樣幼年失估失持,經歷他當年經受過的苦痛。
自康熙十七年孝昭皇后鈕祜祿氏薨逝后,康熙許多年都沒有再立皇后,在宮里習慣了既當爹又當娘,一個人操兩份心。
四阿哥性子倔強不肯低頭,康熙不愿意逼迫他,可他沒有人照料康熙也委實是不放心。
本來康熙就想著早早讓四
阿哥大婚,在他成婚后由他的福晉提他打理后院,照料他的日常起居。正巧三阿哥到了大婚的年齡,康熙干脆趁著這個機會把四阿哥的婚事定了下來,免得一直為四阿哥掛著心,操心不斷。
康熙回京沒幾天,就到了八月十五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