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元年,春。
謝知秋的升遷調令來得突然,而且朝廷命她立刻返回月縣,言外之意似乎是連交接都不必等了,直接出發回梁城。
謝知秋起先驚訝,但馬上就反應過來
應該是她這兩年下的餌,終于有魚咬了。
而且看這毛急毛躁的調令,感覺像是沒什么經驗的年輕人,說不定咬餌的魚,就是當朝皇帝。
謝知秋費心布局,自然是想升遷回梁城的,既然朝廷也催得急,事不宜遲,她立即就安排了隊伍啟程。
謝知秋動身離開月縣那天,月縣萬人空巷。
非但離衙門近的百姓出來送別,就連遠在郊區的農民,都冒著耽誤春耕的風險,守在路邊送謝知秋。
浩浩蕩蕩的隊伍匯成人海,從月縣縣衙一直延伸到城郊,望不到盡頭。
當謝知秋的馬車駛向城門時,她聽到道路兩邊的人潮在喊
“蕭青天”
“青天大老爺”
“愿知縣大人官運亨通,飛黃騰達”
“大人,莫要忘了月縣”
此刻,謝知秋坐在車內,她這么多年來依然保持著坐在車里看書的習慣,本想安安靜靜地低調離開,不想月縣百姓還是得到了消息,竟夾道出來送別。
聽到外面人聲涌動,雖說喊的不是她真正的名字,但謝知秋知道他們是在表達感謝。
她愣了愣,放下手里的書,往窗外看去。
外面的人看到她往外看,愈發激動,更大聲地喊“蕭尋初”的名字,對她揮舞雙手,甚至有幾個眼熟的人在對著車子磕頭,似乎是從她這幾年判的案子里得到了公理的人。
謝知秋實則是個不太擅長和人建立親密關系的人。
她一貫少言,只要話稍有不投機,就不再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她很少與人親近,而之所以會來月縣,一半是無奈,另一半是為了自己的仕途,并沒有刻意想要幫助什么人的意思。
所以,這么多人對她表達感激和喜愛,她反而不知所措。
謝知秋猶豫片刻,然后對窗外略微頷首。
外面爆發出更巨大的響動,甚至有人哭了出來
“蕭知縣走了,我們以后要怎么辦啊以后的知縣大人,還會像他這么好嗎”
“哎,可是不能阻攔知縣大人的仕途”
“像知縣大人這樣的人,如果能站在更高的地方,說不定能讓整個國家都變得更好,到時候也能惠及我們”
另一邊,蕭尋初作為“女眷”,和雀兒坐在后面的車里。
雀兒望著窗外的盛況,感嘆道“姑爺在百姓中的聲望真高啊,這就說明,姑爺是個受人愛戴的好官吧”
蕭尋初一笑,說“對百姓來說,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