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守成坐在椅上,指節敲著椅背,反復斟酌。
數日后。
謝知秋剛下朝,走出不遠,就看到有兩個人候在半道等她。
時隔幾年相逢,身份已天差地別。
嚴仲就算自認對謝知秋有師生之情,真站在二品參知政事面前,他還是比在太學里對待學生收斂很多。
嚴仲清了清嗓子“參知政事大人,你可還記得老夫”
謝知秋看看嚴仲,又看看他身邊的禮部尚書史守成。
謝知秋道“嚴先生當年教導,學生自不曾忘。”
嚴仲知道謝知秋肯定是謙虛,但如此大官自稱是他學生,讓嚴仲頓時腰桿都挺了起來。
他聲音不覺溫和幾分,說“是這樣,明天不是休沐之日嗎我與尚書大人說起想去郊外賞楓,聽聞參知政事大人是武家出身,馬術十分精湛,便想厚顏向參知政事大人請教騎馬技巧,不知大人是否有空一同出游啊”
十月金秋來臨時,嗅覺敏銳的官員,都發覺了朝堂上的新變化
禮部尚書史守成,開始幫“蕭尋初”的腔了。
禮部負責朝中儀制以及學校貢舉相關之事,在六部之中,屬于清貧但是地位較高的一部。盡管禮部油水遠沒有吏部、戶部可撈得多,但卻管理天下學子,還直接負責萬眾矚目的科舉制度,可謂關乎一個國家官員的未來。
禮部若是在學校、科舉中稍加引導,很有可能會影響天下學子和士人的輿論風向。
先帝當初極有可能是考慮到這一點,才特意將史守成這么一個與齊慕先沒那么對付的人,放在禮部尚書的位置上,作為對齊慕先的牽制。
齊慕先對史守成沒那么喜歡,但史守成還算會把握分寸,而且他是個干實事的人如果齊慕先的提案符合實際,史守成也不會光為
了反對齊慕先而反對比如當年科舉改革,減少詩賦而增加經義策問,就是雙方合作促成的。
這兩只老狐貍在多次博弈后,已經達成了某種平衡
齊慕先把握朝廷大勢,而史守成始終是朝中一批剛直之士推舉的帶頭人,亦是方朝以清廉為譽的名士。
這種平衡已經持續了很多年。
而現在,齊宣正一案后,齊慕先勢頭大減,“蕭尋初”名聲鵲起。
蕭尋初”本就在趙澤的支持下,逐漸有了與齊慕先平分秋色的架勢,現在本在觀望的史守成的一派人,竟然也隱隱倒向“蕭尋初”。
史守成自不會在明面上承認,有時他甚至會先激烈反對“蕭尋初”的觀點,指責對方有違前制,后面再假裝被對方說服的樣子,一本正經地改口“原來如此,參知政事大人的想法也有道理,原先是我誤會了。”
搞得那些以為可以和他一同反對“蕭尋初”的人措手不及。
有人指責史守成最近附和“蕭尋初”的次數太多,懷疑兩人互相勾結,史守成就又義正言辭地怒斥“皇上明鑒,老夫這么多年,什么時候與人勾結過老夫向來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像某些人,根據形勢,甚至可以指鹿為馬
“對的事老夫支持,錯的事老夫反對,二十年來,老夫日日如此官員勾結,總要有利害牽扯,你們哪個人家里不是衣錦食肉、嬌妾數人,但老夫至今都是布被瓦器、糟糠一人,
“老夫的弟弟上回在街上與人起口角,不服氣抬出老夫的官職,老夫知道此事,轉頭就罵了他一頓,壓著他去對方家里道歉,為了給對方賠禮,老夫甚至不得不賣掉女兒最喜歡的一副珠釵
“老夫以天下之利為己利,以天下之害為己害,從不做虧心之事為天下人著想,支持利于天下的觀點居然還要被人說是勾結同僚,這世上還有天理嗎”
趙澤坐鎮龍椅,縱觀全局。
說實話,對朝堂權術越來越熟悉以后,趙澤縱然喜歡“蕭尋初”,但看到越來越多人因為“蕭尋初”的改革顯出成效,或者單純為了反對齊慕先,而開始倒向“蕭尋初”這一邊,他內心是隱隱不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