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古古的一句又一句話出,越來越多人濕了眼眶,心像泡在熱水里一樣,酸酸脹脹。
二十歲之前,元鴻不是因讀書天賦高而被人人夸贊的天才,相反,根本沒多少人知道他的大名;
二十歲之后,見多了天下苦難人、諸多不平事,元鴻變得越來越不愛讀書,他開始覺得讀書根本就是無用功,壓根救不了天下蕓蕓眾生因為無論他幫了多少人,明天永遠會遇到另一個人需要他幫助的人。
這是當然,一人之力終究有限,他又不是神,哪能救得了天下所有受苦受難之人
正是這個殘酷的現實,給了當時滿腔熱血、一心想要救濟世人的元鴻一個沉重的打擊。
離家三年后的一天夜里,他對月思考了良久,然后第二天就吩咐自己的書童將那馬車中的書送回去,之后也不必再跟來,因為他不再需要書,也就不再需要書童。
他要棄文從武
從沒有人聽說過元鴻還有這一段經歷的,無數人驚訝。
只有此刻在徐州的元家眾人齊齊發出一嘆。
是啊,當初元鴻的書童拉著一車的書回來并帶回這個消息時,氣得當時的元家族長差一點就要將元鴻從自家族譜上除名,好險是被人攔著才沒真這么做。
因為那時的元鴻,已經是他那一輩里才學很不錯的子弟了,所以他們才在聽聞這個噩耗時,如此心痛氣憤。
后來,元鴻帶著自己的護衛開始了自己長達七年的游俠之旅。
這七年,他不再讀一本書,也不再聽任何一個文人名士的教言。
他就像是換了一段人生,前半生的貴族士人元鴻與他無關,只有永遠走在路上的市井游俠元鴻。
他學了武藝,打架的功夫一天比一天厲害,懲罰起惡人來也更得心應手,他以為自己實現了夢想,他應當會快樂。
剛開始的確是。
可隨著時間的過去,一年又一年,他開始感到了迷茫,又或者不應該說是迷茫,而是無力,一種當初他棄文從武時就感受過的無力、憤怒以及對世俗和人力的無可奈何。
彼時,三十歲的元鴻不禁開始思考,他這一生習過文也從過武,幫助過的人不計其數,他以為他能改變這個世道,可到頭來卻仍是一事無成。
那這些年來,他到底是為什么而努力著
他想要實現的目標和理想又是什么他該往何處去
古古小幅度的搖晃著腦袋,不急不緩的聲音很好帶動人的思緒,光幕外的人聽著也不禁陷入了沉思。
“老師從前還當過游俠”
元鴻的十一弟子今年十四歲,正是活潑好動的時候,少年人一雙眼睛亮晶晶的看著自家盤腿坐在樹下的老師,眼中滿是向往和崇拜。
元鴻也不否認,“是的。”
“那老師為何后來開設學院,做
了教書育人的先生”
元鴻思索片刻,答“因為,這大概就是為師想要實現的理想。”
說這話的時候,他的眼睛掃過面前依次圍坐的十二個弟子,出了這處學院后山庭院,前頭的學院中還有數百名學院學子欣欣向學。
聞言,他的十二個弟子們或眼神微動已有明悟,或沉思不語,亦有不解。
于細微處見真理,于微末時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