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疆口是沓中通往陰平橋的咽喉要沖,此地地形險要,確實是一個打阻擊戰的好地方,也是步兵可以對抗騎兵最為有利的地方。
事實上,在撤退之前,鐘會就已經想好了在無疆口阻擊魏軍的計劃,以掩護主力部隊的撤離。
只不過領軍的人選,卻是在最后的時候才確定的,這種斷后的任務十分的危險,生還的幾率無限接近于零,想要在魏軍的攻擊下堅守一天的時間,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這個時候必須要有人站出來,而是主動地站出來,只有那種慷然赴死視死如歸的人才能擔負起這個斷后的重任。
雖然鐘會帳下,有比荀泓職位更高能力更強的將領,但關鍵的時候,他們沒有站出來,那么就代表他們畏懼了,一個有私心有雜念的人,是無法擔當這個任務的。
而荀泓不同,他是主動站出來的,在明知必死的情況下,他依然挺身而出,鐘會需要的就是這樣的有血性的人。
能力在這個時候已經顯得不那么重要了,只有忠誠和血性才能有所擔當,才能夠有意志來完成這個任務。
鐘會率領著主力部隊安全地通過了無疆口,火速地向南馳去,而無疆口的陣地,則留給了荀泓和那五千士兵。
一陣亂箭逼退了魏軍的追兵,魏軍的先頭部隊也只能是稍稍地后撤。
馬隆很快地趕到了山口,他打瞧了一眼無疆口蜀軍的陣地,很快就明白了,這并不是蜀軍在這里打伏擊,要和魏軍一決勝負,而是留下了一部分斷后的人馬對魏軍進行阻擊,而鐘會的主力,則已經是揚長而去了。
想要盡快地追上蜀軍,魏軍就必須盡快地解決蜀軍這支斷后的人馬才行,馬隆看了看無疆口的地勢,兩山夾一谷,蜀軍就埋伏在無疆口兩側的山坡之上,而谷口比較狹窄,只有大約一里左右的寬度,完全處于兩側的弓箭的射程之內。
顯然不能拿下無疆口的話,魏軍是無法從這里通行的。
無疆口的山坡,倒也不算是那種陡峭的無法攀登的山坡,相對來說,算是比較平緩了,甚至有些地段,騎兵都能直接沖上去。
但這樣仰攻的地勢,對騎兵來說并不太友好,魏軍想要輕易地攻下無疆口,也并非易事。
但對于馬隆來說,沒有什么事情是可以難倒他的,就算騎兵無法使用,但銳騎兵一樣也可以下馬步戰,一萬五千人的精銳部隊,難道對付不了蜀軍區區四五千人嗎?
馬隆立刻是改變打法,下令騎兵下馬步戰,魏軍左手持盾,右手持槍,結陣向無疆口蜀軍的陣地發起沖鋒,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拿下無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