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掌握了經義的解釋權,隨便怎么說都行。”
“畢竟春秋是魯國編撰的史書,什么樣的例子都能找到。”
孔子看著自己正在修訂的春秋,身體微微后仰他只是想通過自己的刪定,懲惡揚善,宣揚禮法,沒想到春秋還能有這么多用處,后世的儒家還真是實用主義啊
若是他處在董仲舒的位置上
不,老夫寧可隱居也不會改變自己的學說
李斯再次笑道“春秋居然還能這么用,淳于博士,儒家果然博大精深啊”
淳于越臉色一陣青一陣白,李斯真是不放過一點嘲諷自己的機會。
始皇也補了一刀,“若是你們能將儒家改造的適合如今的大秦,朕也不是不能用你。”
這樣一想,格局瞬間打開了,以前都是始皇在思考怎么將諸子百家融入大秦的統治體系中,卻從未想過讓他們自己做出改變,以適應如今的大秦
就這樣愉快地決定了,墨家主要任職于少府,農家任職于治粟內史,至于其他的道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等學派,先把自己改造好再進入朝堂吧
與秦始皇不同,漢武帝沒有采用焚書這樣激烈的舉措,而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讓學子自發學習儒學。他興辦教育,在中央開辦太學、地方開設郡國學,將儒學作為官方學說;再以高官厚祿做為誘餌,將儒學變成出仕的敲門磚。
只有精通儒家經術,善于論述治亂之道的學者才有可能通過考核,被舉薦為官這樣一來,自然有無數胸懷抱負的學子轉投儒家門下,為自己尋求一條通天坦途
秦始皇統一思想的措施是不給人們讀書,違反者面臨的是嚴酷的刑罰。漢武帝則是只允許大家讀一種書,再用利益作為誘惑。所以,始皇失敗了,武帝成功了
秦始皇吩咐李斯“記下來,大秦也能原樣復刻”
李斯一時沒反應過來,他問道“陛下,大秦也要推崇儒家”
始皇瞥了他一眼,解釋道“大秦也要建立自己的太學,培養適合大秦的人才。朕需要什么樣的官吏,便以什么學說考核,不拘是哪家哪派,只要于國有用之人,朕都能給他們一個機會”
武帝得意的尾巴都要翹起來了,雖然能與始皇并列讓他很高興,但能勝過始皇更讓他興奮
儒家從武帝時的“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到后世的“獨尊儒術”,成為封建社會兩千年的官方學說,也給華夏民族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儒家提倡的仁義逐漸成為了華夏民族的道德倫理觀念,每每面臨國破家亡的危局,總有人心懷仁義,挺身而出,成為華夏千年不滅的民族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