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更何況還是被視如妖魔的異類。
所以,那場諸圣之戰的爆發,勢在必行。
楊崢聽懂了,當時楊朱鋒芒畢露,又特立獨行,跟諸子百家不相容,才引起殺身之禍,于是追問道:“楊朱做出何等行徑,被確認是入魔,令諸圣奮起誅之?”
他的措辭比較委婉,心里真正想的是,楊朱到底有沒有入魔?會不會是諸圣嫉妒他,為了瓦解眾生對他的推崇,重新贏回供奉和氣運,才決定痛下殺手?
楊崢隱隱感到,此事或許會有隱情。
之所以生出這種預感,大概是因為先入為主,楊朱搶先一步,讓繚找到楊崢,表達對諸子百家的不屑,并且由于冬試的變故,博得了楊崢的認同。
從這點來說,楊朱已經搶占到先手。
荀子答道:“楊朱領悟和鼓吹的大道,細說起來很復雜,其實質只有一個:他認為人都是自私的,圣人和眾生別無二致,每個人都應該以自己為貴,不該追隨圣人宣揚的仁德道義,被諸子百家當成豬養!”
楊崢聞言,不禁倒吸一口冷氣。
養豬?這不正是那個神秘人傳達給自己的看法嗎?
看樣子,對方真是楊朱!
“養豬、楊朱,諧音剛好相同……”
他喃喃自語著,心里的震撼之情難以平息。
楊朱的觀點非常激烈,跟諸子百家針鋒相對。他認為,諸圣太虛偽,表面上粉飾自己大公無私的崇高形象,之所以廣開門徒,是想教化世人,實際則只是養豬,賺取功德氣運罷了。
所謂圣人不死,大盜不止,楊朱的理念被視作邪魔,固然有他蔑視道義的原因,但在根本上,還是他想動搖諸圣傳道的根基,將這些人拉下高壇,讓眾生停止對他們的盲目追捧。
而眾生愿意追隨他,是因為他沒有高高在上,坦承自己也跟眾生一樣,功利自私,并不虛偽。
他鼓勵眾生遵從自己的心意,不必隱瞞和犧牲私欲,去成全所謂的道義。
高不可攀的諸圣,跟坦誠真實的楊朱,哪個更受歡迎?
毫無疑問,顯然是后者,因為他更尊重人性。
另一邊,對諸子百家來說,豬跑了,還如何吃豬肉?
眾生道沒了眾生,那還算是道嗎?
楊朱這招釜底抽薪,徹底觸碰了諸子百家的逆鱗。
他之所以會輸,不是因為他個人的實力弱,也并非敵人太強,而是敵人太多。
古往今來,犯眾怒的人死得最慘。
荀子說道:“‘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是亙古不變的天道。仁義忠孝,不是哪家圣人編造出來的,它在天地間浩然長存。而那個魔頭,竟為了一己私利,妄圖顛覆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