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英這才回過神來,慌得把镢頭一扔,拽著女兒就往堤上跑。氣喘吁吁地來到丁欽差跟前,“撲嗵”一聲跪在地上,叩頭道“小民荷英,叩見欽差大人。”
丁欽差趕忙用雙手攙扶起荷英,真誠地道“荷姑快快請起。荷姑大仁大義,大慈大悲,乃我等之楷模,應受丁香一拜才是。”說著,躬身向荷英深深鞠躬。
紅縣令等眾官員見此,也趕忙向荷英鞠躬行禮。
在場百姓無不被丁欽差感動,對丁欽差嘖嘖稱贊,道丁欽差仁愛慈悲,愛民如子,是一個好官,大好官。
荷英被丁欽差及眾官員一拜,驚得不知所措,一個勁地道“這、這”不知該說什么是好。
丁欽差拜完,直起身,整了整衣服,鄭重其事的道“荷英聽旨。”
荷英趕忙俯伏在地,道“小民荷英在。”
荷妮及眾鄉親,也趕忙跪地伏身,不敢作聲。頓時,整個大堤上,鴉雀無聲。
丁欽差展開圣旨,一字一句地宣讀道“奉天承運,國王召曰桃園縣荷前村荷英,施仁義之心,行大義之舉,救兩人性命,功德無量,為我女兒國官民之楷模。朕為褒獎荷英之善舉,特賞賜白銀一千兩,以示表彰。并號召天下百姓效仿之。欽此。”
荷英誠惶誠恐,慌忙叩頭,道“謝陛下恩典。祝我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荷英得到女王賞賜的消息不脛而走,成了人們街頭巷尾,茶余飯后議論的話題,無不稱贊、稱頌,艷羨不已。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又有能事者,添油加醋,直傳得神乎其神。人們對荷英更加的敬仰,又經荷花“仙姑”“仙姑”的一叫,便傳將開來,本村人無論尊長、還是老幼,都敬稱她“仙姑”。而外村人,則加了她的姓,稱她為“荷仙姑”。
桃園縣乃至田黃州大小官員也自豪不已,每每講起此事,都把荷英說成是“我們桃園縣”,“我們田黃州”之人,引以為榮,引以為自豪與驕傲這是后話,不表。
話說丁欽差回到京都城,向女王復旨。女王聽后,驚訝的道“荷英救的那兩個木匠哪你沒有見到”
丁府丞道“回稟陛下,卑職問過荷姑,她說,那兩個木匠,在年前就回西圖國了。”
女王聽了,悵然若失,情不自禁的道“這都是天意,神靈懲我也。”不禁暗自神傷。
丁府丞走后,女王久久不能平靜,內心充滿了自責與懊悔。心想看來他是真的生我氣了。這也難怪,他九死一生,受盡苦難,我卻沒去安撫他那顆傷痛的心,叫誰能不生氣都怪我,一次又一次地錯過了相見的機會。我對不起他女王越想心里越難過,越想心里越自責。抬頭正好看見掛在墻上的先王那幅字,更生同感,于是,拿起筆,傾情于筆上,照著先王的字體,認認真真地書寫了一遍。書寫完,提著筆,默默地望著書寫的這兩句話,眼里充滿了淚水。
女王整日悶悶不樂,抑郁寡歡。可心、可意看在眼里,便想方設法讓女王高興,可是,用盡了各種辦法,終是徒勞。二人心中著急。
二月下旬,水仙從耶律國回來了,來到御書房,向女王交旨,道“陛下,卑職已悄悄將康木匠接來,安置在驛站里,聽候陛下旨意。”
女王道“你這一趟是否順利那康木匠有何意思”
水仙道“回稟陛下,卑職這一趟還算順利。卑職到了耶律國國都,不兩日便找到了康木匠。卑職將陛下的旨意向他講了,他倒是挺高興的就答應了,還感謝陛下的隆恩呢。倒是他的師父和家人不愿意。卑職又費了一番口舌,并送上帶去的銀兩作安撫,雖然其家人仍不同意,但怎奈康木匠執意要來,他們怎能攔得住于是,卑職便將他接來了。”
女王道“此事你辦得甚好,但暫且不要對她人講。朕要給大將軍一個驚喜。”
水仙道“卑職遵旨。”然后又猶猶豫豫的道“陛下,卑職斗膽,敢問陛下,為何要千里迢迢地接這康木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