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童生試的風波過去了,葉居敬也算是半點沒受到影響,但那蒙學集注是早就開始印了的,如今倒也沒有必要再壓著,倒不如趁著葉居敬如今在京城正盛的名頭,直接就開始賣了。
果然,原本饒是葉居敬有著十歲不到的小童生的名頭,但到底不關注科舉的人,也不一定能知道葉居敬。但如今,有著那群讀書人那么一鬧,葉居敬這個名頭可謂是在京城人盡皆知了。
因為如今朝堂重視科舉,書鋪往來的人也就多了不少。
但凡來逛書鋪的,聽說有那個小童生葉居敬寫的蒙學集注,自然是要翻上一翻的。
大多數倒不是沖著葉居敬年少天才這個名頭去的,而是心里想著這小孩還真真是年少不知天高地厚,不過是僥幸考中了一個小小的童生罷了,又借著學子鬧事出了一回名,倒是真敢想出書立作這種事情。
這倒是真真搞笑了。
若是出什么自己寫的詩集啥的倒也還能理解,小孩子么,輕狂一點也是有的。
出蒙學集注,呵呵,這輕狂地也太過了吧,這可是集注,前兩年,盧大儒嘔心瀝血,帶著不少弟子伏案寫了好多年,這才出了一本四書集注,你這就想效仿了
我倒是要看看,你寫的是什么狗屎樣。
翻開第一頁,瞧瞧,寫的仿佛是有點淺顯啊,我就知道,一個小孩子,能寫出什么好東西來。
再看一下,不對啊,好像是有點東西。
這是蒙學集注,給蒙童看的,那自然是要淺顯一點,這才好叫小孩子們看懂。而且這葉居敬雖然寫的淺顯,但仿佛寫得還是蠻全面的。
若自己是剛剛識字的蒙童,看這個蒙學集注,甚至不用再問夫子,只看這書能解答不少的疑惑。
想當年自己讀書的時候,夫子也講究的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不講釋義。但若是有這書,這書上酌字酌句講解了其中的意思,甚至,還能延伸開去。
比如講到“自羲農,至黃帝”的時候,還能淺顯地講一講三皇們的功績,雖然淺顯,卻剛剛合蒙童的脾胃。
這書好像不錯啊,掏錢,給自家兒子帶上一本回去。
就這么著,葉居敬的這個蒙學集注賣得十分不錯,甚至已經開始往京城外流傳開去了。
而且,因為葉居敬完全是站在一個小孩的角度寫的,倒也沒人會說葉居敬可能是仗著鎮國公的權勢,找人代筆寫的。
這倒也算是進一步洗刷了葉居敬靠著權勢,這才中了童生的名聲。
事情過后,大家再仔細想想,只覺得當初有這個想法也真真是奇哉怪也。
鎮國公府的名聲是整個京城都傳遍了的,但凡是個讀書人,那都是要繞著鎮國公府走的,深怕沾上點“庶子不可教”之氣,讓自己也變成了蠢材,更別提文官們了。
那些個文官們,誰會放棄了自己的清名,來替鎮國公的小兒子搞這種科舉舞弊,但凡鎮國公的這個幺兒
跟前頭那兩個似的,這不就是拿自己的頭顱當兒戲么
想想這都不可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