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葉家前頭幾個不喜讀書,是因為文氣都到了這位小三爺身上了葉家這小三爺難道真真是文曲星
民間向來迷信,如今科舉又是唯一能讓人晉升階級的渠道,只要能讓自家的讀書人得個功名,哪樣的菩薩他們都愿意拜上一拜。于是,民間甚至出現了私底下拜葉居敬的行為
當然,這會兒葉居敬也沒心思管自己的名聲到底如何,因為院試的告示已經在試院門口張貼出來了,也就是說,院試在一個月以后就要開了。
原本,按照大家心照不宣的規矩,葉居敬是童生試的頭名,只要去考了院試,這秀才的名額鐵定是有他一個的。
但畢竟發生了這樣的風波,這心照不宣自然是沒了的。
甚至于,考官為了避嫌,若是葉居敬的卷子略微有些不夠優秀,主考官為了自己的名聲,也會優先罷黜葉居敬。
而葉居敬若是再想掙個案首,那更是難上加難。
院試肯定是要比童生試的府試和縣試更加規范的,比如院試是有學政負責主持的,也就是院試的主考官。
學政,那基本上都是皇帝欽定的,基本上是由各部的侍郎或者京中其他官員充任的,可謂是“有衡文育才之責”大清會典事例,但凡有點污點,都當不得這學政。
為著防止科舉舞弊之事發生,但凡今日定了人當學政,第二日那人便得出發赴任去。
哪怕,京城這兒也就是順天府的學政就在通州,可卻也得在接到任命以后即可趕赴通州去。而且作為學政,不得私下見當地的官員學子,就連各衙門遞送過來的公文都得先檢查了,確保沒有拆動,也沒有夾帶,這才能送到學政跟前來。
更不用說到了院試臨近的時候,非緊急要務,都能將公文送進去。
但哪怕是規定如此甚嚴,但也不是沒有尋空當的時候,比如可以想方設法了解主考官之前寫過的文章,做過的詩詞,這便能從中看出主考官的偏好來。
若是主考官之前寫的文章華麗,那院試的時候自然是要把文章往花團錦簇上寫,反之則是得往務實上寫,畢竟主考官的喜好,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考生的“生死”
學政三年換一屆,如今未到三年,學政自然是沒換,還是那位張太傅的弟子沈大人,據說還是得意弟子,光是這一點就夠讓葉居敬需要緊張的了。
以鎮國公府的勢力,打探一下這位學政之前寫過的文章詩詞卻也還是容易的。
這位沈大人是張太傅弟子中少有的不是世家出身,而是貧寒子弟,憑借著少有才名,這才拜入到張太傅的名下,所以沈大人的平日所寫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務實之作,從不寫那些華麗之詞。
但偏偏葉居敬雖然兩世為人,但都出身于公侯之家,雖說只是庶子出身,可卻也沒真正了解過農家事,再加上這兩輩子大半的歲月他都基本上囿于后院之中,唯一出去的那幾次也不過
就是回祖籍去考試罷了,哪怕是確實把圣賢書讀得通透,但若是論起實干來,他不過就只能紙上談兵罷了。
原本,朱夫子還勸葉居敬投主考官之所好,改變一下文風,到底是該往質樸上發展。
但看了幾篇葉居敬改變文風以后寫的文章,朱夫子沉默了許久,這不是質樸,這完全就是味同嚼蠟。要是葉居敬真在院試上這么寫,那大抵是不可能得案首了,恐怕是中個秀才都得看運氣。
“三爺到底年紀小些,歷練的也不夠,若真真為了投主考官所好,特意往質樸上發展,反倒是弄巧成拙了。”
朱夫子沒說的是,原本他只當三爺是通讀了圣賢書,學問甚至超過了自己,院試得個案首也在情理之中。但如今看來,三爺到底是年歲還小,經歷也不足些,錦繡文章做得,可在科舉或者說朝廷要的文章這一道上頭,三爺還是欠缺。
葉居敬原本也就是這么想的,他擅長做錦繡文章,要是讓他特意往返璞歸真了寫,那就寫得十分痛苦了,倒不如按照自己的原有的文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