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就這的確也是忠心耿耿。
不過就這行為
不聽遺命,戰場爭兵權
事情當前,楊儀和魏延互相上表對方叛逆,扣帽子,都挑最大的扣,還真不愧是對著干多年的倆人。
不過魏延這頂帽子是冤枉的,楊儀那就真不一定了,后來沒成為諸葛亮繼承人,張口就是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
而且這話是對費祎說的,真是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不想好活了。
“魏延不怎么樣,這楊儀也不行啊。”呂蒙當即開口道。
雖然他的為官之道也沒學得特別好,但是這倆人明擺著入門都沒及格呢。
魏延主動找死,楊儀也差不了多少。
陸遜亦是道,“怪不得這兩人會勢同水火。”
成都那邊蔣琬、董允紛紛表示,保儀疑延,畢竟丞相剛死,魏延就不聽命行事,主張極大,這要是再讓魏延繼續掌兵,誰能控制得住丞相遺命都控制不住他,如今帽子還都互相扣到了這么大的地步,兩者二選一,怎么看都是楊儀更穩妥,而在另一面的魏延,鑒于違逆諸葛亮遺命,軍隊也有些不聽指揮,此情此景魏延選擇了跑路,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結果被馬岱所殺,腦袋還被楊儀那個小人給踩了。
他沒有什么三國演義里面的反骨,也不是熱衷于反叛,搞兩面三刀的事,諸葛亮也沒有對魏延不夠好,甚至恰恰相反,就看看魏延那平步青云的官職就能夠看出來諸葛亮很重用他,還因為劉琰與魏延不和,言語虛誕,還被諸葛亮責備了,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再到北伐時期的戰功卓著。
諸葛也就是沒讓他自己帶兵打長安,剩下的該給的都給了,權利和地位,在諸葛亮死后,實際上魏延的地位最高,只不過諸葛亮因為太知道魏延性子,死前下令都沒叫他,但也仍舊在用力保他。
甚至說了,如果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等同于給了魏延一個臺階下。
但凡魏延不爭權,自己帶著兵不走,等回去的時候,有諸葛亮這話大抵也能夠免些罪過,畢竟你看丞相都說了,魏延可能會不走,他還想打。
他想要獨自領兵,他想要趁著這個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完成劉備的遺志。
不管怎么說,魏延的死或許是性格的必然,但是一個忠心耿耿的蜀漢名將沒死在戰場上,沒因病痛身亡,結果因為要不要繼續北伐的神奇內斗死了,最后還被夷三族,就這待遇的蜀漢就這么一個。
此話一出,劉備頓時眉頭緊皺,“夷三族”
文長干的事情會引來殺身之禍,也就罷了,但是夷三族
東西都能夠記在史書之上,他就不信,他們會半點不知
真在那邊嚷嚷我要謀反那都未到如此,但是魏延卻是到達了夷三族的地步,這要是一人一塊石頭,魏延這井口八成能被人給填滿了還能溢出來。
如果一切能重來,建議讓魏延就算不提高情商,去上一個政治課,但凡不在諸葛亮死后就開始搞事,魏延真不至于到那種程度,最多也就是不那么受到重用,但還是要用,畢竟蜀漢的人才實在不足,能打的就這么些。
只要等到主戰派冒頭,魏延未必不能再上戰場繼續領兵,尤其是日后姜維成了大將軍,就這倆都愛好以小博大的名將放在一塊,說不定真的能夠搞出什么戰果來,再現三興炎漢也說不準。
不過也是有可能會出現姜維指揮不動魏延,那繼續把魏延繼續放在漢川鎮守,那也是能夠鎮守一方的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