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忽然又有了一個想法:“可以讓她來即將成立的救助基金會工作,想必她應該很感興趣。”
大衛-比利亞說道:“好的,我這就去。”
羅南轉而去了加西亞的辦公室,跟他商議等《颶風營救》上映之后,為即將成立的救助慈善基金會搞慈善捐助的事情。
像這種慈善組織,使館影業和《颶風營救》的慈善投入只會占非常小的比例,絕大部分慈善資金來源當然要靠募捐。
其實以《颶風營救》的北美票房收入部分進行慈善捐款,也不會對影片的利潤造成多大影響,這些捐款可以沖抵部分稅收。
隨著時間的推移,《颶風營救》的映前宣傳也拉開了帷幕。
使館影業放出了正式海報,海報上面被綁住雙手和堵住嘴巴的阿曼達-塞弗里德眼含淚珠,正被兩道虛化的人影拖入黑暗之中。
阿曼達-塞弗里德頭頂上是片名——《颶風營救》。
下面是一行鮮紅色大字:少女被販賣人口組織綁架,營救時間只有七十二小時!
很快,影片放出了第一支預告片,依然主打阿曼達-塞弗里德的女主角。
短短一分多鐘的預告片,講述了女主角與女同學去巴黎旅游,機場偶遇帥哥,被帥哥算計后遭遇其背后的犯罪組織綁架,女同學因為不是處遭到注射毒品被迫接客致死,期間還專門用特寫鏡頭展示了其他被販賣的少女的凄慘遭遇,最后以女主角要被地下拍賣而收尾。
所有的一切,都在營造少女失蹤后的悲慘境遇,讓人體會那種火燒眉毛等待營救的緊迫感。
“生活在陽光中的少女,被脅迫進入黑暗世界,急需拯救!”
相關的宣傳和新聞,開始在紙媒、電視臺和互聯網上廣泛傳播。
這方面的話題吸引了不少人關注,最近這些年,媒體上關于女孩失蹤的報道絡繹不絕。
對于大部分家庭來說,誰沒有子女?
接著,媒體和互聯網上,突然出現了很多少女失蹤案件的報道,遠的有十幾年前的,近的有這幾個月發生的,似乎一夜之間就成為了社會熱點。
數家媒體和網站受到金錢的力量推動,以正義的立場報道這些事件時,可能會成為一個小熱點,一旦這個熱點有足夠吸引眼球的潛力,更多的媒體會自發性的及時跟進,將事件進一步推向輿論中心。
“幾周前,賓夕法尼亞州一未成年少女放學后失蹤,迄今杳無音信,警方懷疑被人販賣。”
這是雅虎新聞上的消息,還有對于少女家長以及當地警方的采訪。
案子是最近發生的,也引起了不少人關注,但隨著雅虎新聞的報道,事件迅速傳遍全美。
“十五歲少女外出游玩失蹤,幾個月后在一男子后院集裝箱中被發現!”
越來越多的案件出現在互聯網上,其中還有案件的詳細經過等等。
像這種類似的少女失蹤案件,每年發生的實在是太多了。
就連美國四大電視網也在跟進這方面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