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他的孫輩太多了,除了在宮中讀書的這幾個,余下的他可能連名字都記不住,尤其是孫女。
老大家的這幾個孫女,他也就對大格格有些印象,那是他的第一個孫輩。
他讀到的頭一封信是四格格寫的,絮絮叨叨,不像女兒囑咐阿瑪,倒像當娘的囑咐兒子。
第二封是弘昱寫的,他記得弘昱今年應該已經有十一歲了,也不算小了,可這信寫得滿紙稚言,老大這些年就是太縱著弘昱了,把孩子養得天真無知。
莫說他不打算立老大做太子,就算是立了老大,有這樣的嫡長子,下一代恐怕會紛爭更甚。
第三封是二格格寫的,看得出來這是個知恩的孩子。
老八要對一個人好,那是真好,不說傾其所有,但也幾乎都做到了極致。
對良嬪是這樣,對八福晉是這樣,對老九是這樣,對惠妃也是這樣。
最后一封是三格格寫的,老大這幾個嫡出的孩子里,最能扛事兒的不是兒子,反而是這個排在最中間的女兒。
康熙沒讓別人動手,親自將孫子孫女們寫的這些信重新放進信封里,再把信封封起來。
“把信送到直郡王府,這幾個孩子送來的東西如果沒問題也給直郡王送去。告訴直郡王,弘昱日后可以跟著老八讀書。”
就不圈了,也不必再來上書房讀書了。
這是直郡王回府的第十天,也是他被圈的第十天。
在孩子們寫給他的信里,老八一行已經走到了淮安府,從京城到淮安,再從淮安到京城。
一定得是在他圈禁之后就立刻得到消息的人,馬不停蹄把消息送到淮安,收到信后,半天之內回信和準備的這些東西就得離開淮安,同樣日夜兼程,才能讓他在第十天就收到來自兒女的信。
老八有這樣的消息來源,有足夠的人手不斷換乘傳遞消息,這不稀奇,換做他還沒出事那會兒,也是能做到的,只看愿不愿意做,中間會不會因為猶豫而耽誤時間。
皇阿瑪讓弘昱跟著老八讀書,挺好的,如果不是不能出王府,他應該去御前謝恩的。
弘昱不必被困在這座府邸里,以他如今的處境和那孩子的性子,不去宮中讀書挺好的。
可能在這十天里已經憤怒過了,他此時想著弘昱居然覺得自己有些理解皇阿瑪了。
孩子跟孩子是不一樣的,他更疼愛發妻留下的孩子,后來的無論是庶子還是繼福晉所出的嫡子,在他心里都是沒法和弘昱比的,就像在皇阿瑪心中他永遠也比不過老二一樣。
他這些年里不是沒有考慮過自己的下場,在德州行宮里被拘起來,關在青蓬馬車里跟著御駕回京時,他就想過最差的結局,想過會被圈一輩子。
直到太子被廢卻沒有被圈后,他才生出遐想,以為皇阿瑪只是在內務府大牢里關他一陣子,以為他不過是像老三一樣被降爵,哪怕做個光頭阿哥呢。
是他自作多情了,皇阿瑪會對廢太子心軟,不代表會對他心軟。
直郡王半躺在地上,后背靠著門板,手里還捏著四格格寫的信,因為連日酗酒的緣故,鼻子臉頰都是紅的,胡子已經多日沒有修理過了,亂糟糟的。
如果他以這副樣子去下面見福晉,恐怕福晉也認不出他來了吧,福晉最愛干凈了。
直郡王呆坐了許久,才搖搖晃晃起身,去寫回信。
皇阿瑪已經對弘昱網開一面了,已經允許這些書信和物件被送進府里來了,他不能得寸進尺,不能不識趣兒。
直郡王給兒女的回信極短,只有寥寥數字阿瑪安好,在外無需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