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荀況去了秦國,先后得到了應侯和秦王的召見。”
“荀況居然去了秦國”有人頗感驚訝,“可是我怎么聽說過,儒者不入函谷關。”
“嗨,不過是三人成虎的謠言罷了。我看是那些儒者怕去了秦國被趕回來,實在太丟人,就如孔丘周游列國無功而返,累累如喪家之犬乎。于是干脆就說不去。”
說這話的人似乎很不待見儒家,譏笑說“要是秦王說要重用儒家,那些迂腐的齊魯儒生恐怕跑的一個比一個快。”
呂妧倒有些同意他的看法,戰亂連連的春秋戰國,反倒出現了思想繁榮的局面,因亂世而生的各家學派,都夢想著用自己的學說終結亂世,進而消滅其他學派,儒家自然也不例外。
要不是因為秦國國君輕儒而重法,儒生們肯定會跑去兜售儒家學說。見風使舵,改念經書,可是某些儒生的絕活。
就在呂妧低頭思考之時,在場之人紛紛起身,不明所以的呂妧放下酒杯也跟著起身。
“君侯來了。”
聞言,呂妧連忙踮起腳尖朝門口看去,只見一個氣勢凜然的中年男子款款而至,而他正是趙國當朝丞相,被后世人稱為戰國四公子的平原君趙勝。
平原君趙勝雖然年逾不惑,鬢間生出了幾縷白發,但依舊能看得出他年輕時,是個相貌不凡的美男子,難怪司馬遷夸他是翩翩濁世佳公子。
“此乃府中私宴,諸位不必拘束,都坐下吧。”平原君在主位坐下后,對身旁的親信吩咐,“開宴。”
趙女鄭姬飄飄而入,絲竹管弦聲聲漸起。
屋外大雪紛飛,屋內觥籌交錯,賓客起坐喧嘩,唯有主人平原君興致缺缺,眉間寫滿了愁色。
有門客問道“君侯為何煩惱”
過了半晌,趙勝才道“我聞荀況西入秦國,盛贊秦國有霸天下的實力,不免想到了四十萬士卒折損于長平,我國國力盡失。若是當初不曾建議大王接收上黨,趙國豈有長平之禍”
眾所周知,長平之戰起因于上黨之爭。如果要從馬后炮的角度來說,趙國肯定不應該接收上黨。當時趙國國內對接收上黨一事,也是各執一詞。
趙王先是找到平陽君趙豹,詢問他的意見。平陽君生性保守,他不同意接收上黨,認為這是禍水東引,只會惹惱秦人,最后得不償失。
但趙王并沒有聽進去,他又同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商議。二人都勸趙王接收上黨郡,可以平白拿下十七座城池。
戰國打來打去無非就是爭地,上黨不僅面積大,并且地理位置關鍵。有了上黨,趙國不僅可以多種糧食,還可以扼制秦國北上,有利于趙國后續的戰略部署,因此趙勝才建議趙王接收上黨。
在平原君等人看來,此事雖有風險但可以接受,他又建議趙王用廉頗為主將,抵擋秦將白起。但平原君沒想到,他的好侄兒趙王趙丹是個眼高手低的蠢貨,聽信了秦國的反間計,非要在關鍵時刻用趙括替換廉頗。
要是有善于防守的廉頗在,趙國可以和秦國一直拖下去,到時候勝負可就不一定了。即便趙國失敗,也絕不會敗成長平那副樣子,失去的完全可以接受。
但錯誤就這么發生了,這件事也連累了趙勝的風評。哪怕夸過趙勝是“翩翩濁世之佳公子”的司馬遷,也不免說他未睹大體,利令智昏,險些害得邯鄲幾亡。
在呂妧看來,太史公這話未免有些不公平,趙國之所以失敗,其罪魁禍首分明是趙王,他才是一國之主,整件事的決策者,而趙勝只是個建議者。
在要不要接收上黨一事上,趙顯然有了主意,因此他才會在得到趙豹的答案后,又找來了趙勝和趙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