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辦法,朝廷講究仁德,能不殺生盡量不殺生,死刑犯遇到大赦天下是他們運氣好,只要不是十惡不赦的大罪就都改死刑為流放沙門島。
死刑改死緩,如果流放去的是別的地方,那些死刑犯估計要樂死,偏偏他們去的是沙門島。
直接處斬大不了就是死,去沙門島是生不如死,但是前頭還有條生路在釣著他們,萬一將來運氣好就出去了呢于是就生不如死的熬著。
島上環境惡劣,畢竟是流放重犯的地方,讓他們過的太舒服了不像話。
官府給島上供應的糧食有限,島上只有八十多戶人家干
些打雜的活計,人多了衣糧水源都供應不上,頂多容納三百人生存。
犯人要吃飯,守島的獄卒兵丁也要吃飯。
本作者醉酒花間提醒您北宋給蘇軾當弟弟的那些年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然而朝廷每年往沙門島流放的罪犯就有兩三百人,流放的罪犯數量遠遠超出沙門島的容納量。
每當犯人的人數超過三百,那么超過的部分是死是活就全看運氣了。
在十年只進不出的情況下,島上的犯人只剩下一百八十個,剩下的近三千囚犯大概率都成了魚食。
其實餓死囚犯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別說海上的監獄,就是其他州府的大牢也經常有這種事情發生。
早在真宗年間朝廷就知道沙門島的犯人很多是凍餓而死,派去沙門島查看情況的大臣覺得這樣不行,調查完了便請朝廷往島上撥糧食。
真宗皇帝說上天有好生之德,把犯人餓死也不是事兒,就打算派人往那邊送糧,但是當時的樞密副使馬知節強烈反對。
天下那么多吃不飽肚子的百姓朝廷不說救濟,沙門島那些犯了律法的人渣憑什么讓朝廷撥口糧養活他們
朝廷又不是不許案犯親屬探監,那些重犯要是有親戚朋友給他們送東西那就讓他們送,沒人管沒人問的直接餓死拉倒。
沙門島上的百姓沒吃沒喝請求朝廷撥糧他肯定什么都不說,島上關的都是重犯還想要糧,餓死之后找閻王要去吧。
最后給口糧的事就不了了之,沙門島監獄繼續進行饑餓大逃殺。
島上缺衣少食,獄卒兵丁肯定不會餓著,要是人數實在太多,他們還會想辦法控制一下犯人數量。
沒辦法,那地方只進不出,朝廷還年年往里送人,不控制一下人數他們連落腳的地兒都沒有。
沙門島四面環海,控制人口數量最簡單的法子就是直接扔海里喂魚。
生病了扔海里。
殘廢了扔海里。
偷懶不干活扔海里。
總之就是,只要獄卒看不順眼,干活時左腳先踏出牢房都能是扔海里的理由。
反正朝廷每年都會送罪犯補充人口,沙門島不缺人,糧食就那么多,沒有價值就去死吧。
據說當年仁宗皇帝覺得沙門島的獄卒殺囚犯不人道,讓沙門島的獄卒不得因為囚犯生病或者別的原因就殺人,生病了得給他們治病,不能直接給他們“安樂死”。
和活著受罪相比,直接扔海里喂魚怎么不算是安樂死呢
不過詔書下到沙門島,聽不聽還是那些獄卒說了算。
還是那句話,能被流放到沙門島的都是窮兇極惡之輩,有好些本來就該直接斬首示眾,運氣好趕上大赦天下才撿回一條命。
這種人還想治病美的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