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的經驗已經告訴他們猶豫沒結果,推行新政有反對的意見很正常,辦大事的路上起起落落也很正常,要是遇到點挫折或者聽到點反對的聲音就直接放棄,再給他們八百年他們也成不了事。
好吧,他承認他有點小私心,不過問題不大,想證明自己不比先帝差和勤政愛民當個好皇帝都差不多,四舍五入他就是沒有私心。
官家推行新政的態度很強硬,他的得力能臣王介甫的態度更強硬。
天下都亂成這樣了還要墨守成規,這是嫌大宋亡的不夠快?
朝堂的亂象穩不住就沒法穩地方,地方的局勢穩不住就得天天忙著鎮壓大大小小層出不窮的造反,天天鎮壓造反哪兒還有空干別的?
連大宋內部都穩不住,收復故土開疆拓邊更是想都不要想。
是的,他們不只想富國強兵,還想對外拓邊,想重振大宋雄風。
滿朝文武:???
啊?啊?啊?
你們沒事兒吧?
朝政方面想動一動也就算了,還對外拓邊?
不是,大宋現在內憂外患,周邊遼國西夏不找他們麻煩就不錯了,他們主動打過去這不是沒事兒找事兒是什么?
打住!不行!不可以!
別的政令還有回旋的余地,打仗這事兒堅決不行。
官家其實沒想把步子跨那么大,就算要開疆拓土也要放在內憂外患結束之后,他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內部還亂著就急哄哄的派兵拓邊?
但是朝臣反對的聲音太大,不光反對他將來的計劃,連他現在的計劃都一股腦全部否定掉,哪有這樣的道理?這朝堂到底是誰說了算?
事實證明,想當個好皇帝不容易,皇帝得虛心納諫,朝堂上的事兒還真不能他一個人說了算。
本來朝中君臣在正常拉扯,同意官家辦大事兒的站一隊,反對官家辦大事兒的站一隊,還有就是哪邊都不站只負責干好手頭工作的中立派以及正在觀望的墻頭草。
按照正常流程,以官家和老王的決心,朝中拉扯個一年半載就能試著推行少部分政令,效果好的話就繼續推行,效果不好的話就緊急叫停繼續拉扯。
但是吧,意外這種事情總是來的猝不及防,阿云的案子直接給已經水深火熱的朝堂加了把催化劑,沸騰到什么程度呢?差點當朝上演全武行。
文官的全武行武將沒資格參加,就連狄青這種高級將領都沒有說話的份兒,只能拉著旁邊的武將們盡量躲遠點看熱鬧。
這
時候被不小心波及到可不是鬧著玩的,那些文臣是真的能遷怒把他們外放到山旮旯里。
惱羞成怒,呵。
阿云的案子拉扯半年終于結案,因為案子而火熱化的朝堂非但沒有平靜下來,反而有一發不可收拾的架勢。
朝堂上你來我往的吵架只會耽誤時間,官家也是被臣子聯手給他挖坑給氣到了,把那些打他臉的朝臣貶出京城后立刻開始有大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