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心中煩悶,小蘇的心情也沒比他好哪兒去。
他在地方干的好好的,回京城根本不在他的計劃之內。
在地方當官和在京城當官完全不一樣,京城的官員得有地方理政經驗才不會紙上談兵,他連地方官怎么當都沒弄明白怎么當京官?
朝廷詔令不得不從,回京城就回京城吧,可能干個幾年就又把他派出去了。
雖然這么說有點不識好歹,但是他真心覺得史館的差事不適合他們兄弟,那地方更適合無心權勢一心搞學問的讀書人。
他沒那么清高,被欺負過的人都知道權勢這東西有總比沒有好。
條例司是個好地方,朝臣彈劾的時候把這兒捧的跟政事堂似的,不知道的還以為條例司里的官也都是宰輔之臣。
問題是,他實在過不了心里那一關。
從調進條例司到現在,這兒頒布出去的每一條政令他都覺得不妥當。
每一條,沒有例外。
王相公看重呂惠卿,所有的政策推行之前都要和他討論,雖然呂惠卿和他是同榜進士,但是他們倆的關系并不算好。
道不同不相為謀,沒誰規定同榜進士必須能說到一起去。
呂惠卿對王相公的所有想法都無腦贊同,為了推行新政在朝中舌戰群臣,他理解不了那種狂熱,也沒打算去理解。
在青苗新法推行之前王相公就讓他暢所欲言,他也說了他的顧慮。
把錢借給百姓本意是救濟百姓不是牟利,這一點他明白,可他們沒有辦法保證天下所有官吏都沒有私心。
律法對貪官污吏的處罰很嚴重,擋得住官吏結黨營私作奸犯科嗎?
條例司的官員基本上都在地方干過,只干過兩三年也是干過,不會不知道借錢容易還錢難的道理。
官吏作奸犯科防不勝防,百姓不講道理更沒法防。
這么說吧,假如一戶人家到官府借了青苗錢卻不好好種地只亂花錢,等到交稅還款時家里沒有余錢,負責要債的官吏怎么辦?
脾氣好吧,要不回來。
脾氣不好吧,又會被某些不知人間疾苦的大臣盯著說成酷吏。
最后弄得里外不是人。
唐朝安史之亂后時劉晏改革榷鹽、漕運、常平等一些列政策來維持岌岌可危的財政,當時也有人提出借錢給百姓朝廷收利息的法子來緩解財政壓力,但是劉晏一直不曾同意。
借貸和豪賭沒有區別,不能指望借錢給百姓來讓民間衣食豐足。
那種情況下朝廷都不曾借錢給百姓,大宋的情況應該沒沒亂到安史之亂的程度。
舊制已有常平法,他們完全可以繼續整頓常平倉,及時調節地方糧價,盡量避免谷賤傷農谷貴傷民,只要常平倉能用到實處他們完全不用給百姓放貸。
民間放印子錢是喪天良的行為,官府禁止民間放貸反過來自己放就不喪天良了嗎?像什么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