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景殊愣了一下,“讓他跟著我?合適嗎?”
“合適,你把他當書童
用就行。”狄青將寫好的單子遞給門口的副將,轉過頭來繼續說,“最好能帶著他讀點書,帶兵打仗也不能太沒文化。”
蘇景殊眼睛亮晶晶,“像范文正公當年壓著您讀《春秋》那樣?”
人家的身份在這兒擺著,讓他打個雜跑個腿就頂天了,怎么可能真的當書童用。
狄青立刻反駁,“我當年已經有正經的差遣,和那臭小子不一樣。”
蘇景殊小雞啄米般點頭,“好的好的,回頭就帶他讀《春秋》。”
巧了這不是,他讀書時正好主治《春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狄青:……
蘇大人樂得不行,不打擾狄將軍安排接下來的事情,他去和小姚同學說這個好消息。
狄青磨了磨牙,先讓那臭小子高興高興,過些天開始教的時候別后悔。
范文正公壓著他讀《春秋》怎么了?真以為痛苦的只有他一個?
呵,天真。
狄大元帥在心里給已逝的范文正公告了聲罪,然后才繼續罵罵咧咧。
這年頭武將不好當,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聽命令行事的將領,也有為了爭奪話語權交好文臣的將領。
雖然瞧不起武將是文臣的政治正確,但是還是有很多愿意和武將交好并扶持武將文臣,比如范文正公。
或者說,當年和范文正公一同到西北重建防御體系的文臣對西軍大小將領都有知遇之恩。
朝廷重視對西軍將領的培養,隔幾年就讓他們將家中適齡子弟送去國子監學習。
說是看重,其實也是一種防備。
從小教導他們忠君愛國,長大到戰場上才不容易有二心。
就是吧,武將家庭里出來的少年郎大多不喜歡四書五經,讓他們去國子監學習比揍他們一頓還痛苦,就算家里千叮嚀萬囑咐說學文比學武有前途也沒用。
朝廷有重開武舉的想法,正經讀書考科舉他們沒那個天賦,武舉的文化課努力一下還是有可能的。
不管文舉武舉都是科舉,以前他們被瞧不起他們認了,今后他們走武舉路子出來的武將再被瞧不起就不禮貌了。
西北漢人番人混居,各州官府也會開設義學教導番人四書五經,只是學的沒那么深。
要是朝廷重開武舉,西北各州的義學立刻就能改頭換面變成武學。
雖然他們都覺得文臣只會紙上談兵,但是不能否認文臣中有部分指揮戰事的水平很不錯,就算是紙上談兵也是有文化的象征,讓家里的小崽子們多讀幾本書肯定沒壞處。
別說什么十幾二十歲開始學太晚,他當年也是二十多歲還被壓著讀書,他都能學那群皮猴子為什么不能學?
武將們在家苦口婆心勸小輩們想帶兵也能先考個進士再以文臣的身份帶兵,小輩們聽到后只想讓家里的老子自己先考個進士再回來帶兵。
進士那么難考,寒窗苦讀的讀書人都有那么多考不上的,他們哪兒有那個本事?
誰行誰上,反正他們不行。
老一輩的將領被家里的皮猴子們氣的不輕,奈何讀書這種事情強迫不來,學不會就是學不會,硬逼著他們學最終學出來也是不倫不類。
就算朝廷要重開武舉,那些皮猴子的文化水平連武舉的文化考試都考不過也是白搭。
好在雖然文臣看不起武將,民間卻尤其推崇軍功,實在不想讀書的話能專心學帶兵打仗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