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話緩緩道來。
從當年隋征高句麗的左五軍,到后來的關外遼東軍,再到后來入關奪取天下,再威震四夷八方,秦軍越戰越強。
“現如今呢,朝廷軍隊分隸三衙之下,北衙有十二軍,內衙有十二府,南衙有十二衛,諸衛軍府人數各有不同。”
大秦立國雖才二十年,但軍制其實也是在緩緩變化的。
比如一開始,南衙府兵也是要輪番上京宿衛的,北衙和內衙的禁軍和親軍,也都是交替輪值,各有職責。
但到了現在,南衙府兵,基本上已經不再番上宿衛,他們主要是部署在中原四邊之地,五百人一營,兩千人一團,一萬二千人一個軍,慢慢的已經形成了邊疆軍區制。
基本上一個道都會有一到兩個軍駐守,這些府兵都是已經拖家帶口遷移過來,在這邊分田授地落地生根的移民邊軍。而每個衛府里,那些精銳的士官、軍士長們,又基本上被授封為騎士,在邊地擁有更多的永業田,同時有著朝廷授給的更精良的鎧甲裝備坐騎等。
團、營軍官只負責統兵,騎士們負責管理、訓練府兵們,至于更上級的廂、軍部,只是高級軍官們的養將寄祿衙門,他們既沒有調兵權也沒有統兵權,只有在得到上面命令的時候,才會有指揮權,從下面軍區各團營抽調騎士、府兵們組建成野戰軍團出戰。
各道的左右都督指揮使,更多的是負責一道的征兵、后勤、裝備等這一塊,一樣是沒調兵權的。
不過現在這一套,還沒有形成制度。
但相對來說,邊疆軍區的府兵們戰斗力很高,尤其是有那些騎士們為核心,戰斗力強,戰斗意志也高。
可相比之下,駐于六京、九府以及一些核心關隘要鎮的禁軍和內軍,就相比之下差的多。
內軍是原來的三衛五府轉變過來的,隋朝時,十六衛中有十二衛是統領府兵的,其中除了外府兵,還有內府兵。左右衛統領的內府有親勛翊三衛五府,而其它十衛則只各統一個翊府,每個內府約千人左右。光是左右衛統領的五府就有近五千人。
而這內三衛,實際總共是十五個府,約五萬五千人左右,全都是由二品到五品貴族官員們的子孫們選任,出身好,武藝強。
大秦開國后,皇帝羅成干脆把這三衛五府的十五個內府單獨出來,另設為內衙親軍,建立了十二個府,每府到現在實際上是有一個軍一萬二千人,親軍總共是有十四萬四千人。
親軍已經不再僅限于是貴族官員子弟,而且還有死于王事的烈士子弟等,相對來說,親軍出身確實還是不錯的,不是勛貴子弟,就是忠良之后,但問題是親軍長期駐于六京,負責的是皇帝和太子的宿衛隨從等任務,打仗較少,導致現在親軍戰斗力下降的厲害,真要拉出去打仗,肯定已經遠不如邊疆的軍區衛府兵了。
他們裝備精良,上升渠道又好,可就是越來越不能實戰,這對皇帝來說,是個很大的問題。
這就意味著,將來不久之后,邊疆衛府團營戰斗強悍,可中央腹心的內衙親軍卻成草包。
而以募兵為主的北衙禁軍,雖然有時也會奉命出征,比親軍戰斗力稍強些,可也在變弱。
軍隊不打仗,又總呆在繁華之地,變弱是遲早的事情。
而衛府的邊軍,他們有那些分封的老兵騎士們統領訓練,面臨著復雜的邊疆形勢,甚至經常得打仗、平叛剿匪,戰斗力保持的很好。
當初分設北衙禁軍,是考慮到府兵是兵農一體,而開國之初,戰事頻繁,若是頻繁征召府兵,那么就會耽誤府兵們的耕種生產,會使的府兵負擔極重,導致府兵最后無人愿當。
為此朝廷才另設北衙禁軍,募兵擔任,負責禁衛京畿,鎮守重要關隘軍鎮,因為募兵,所以無輪換之需,可常備鎮守。
“朕擬了一個新的軍制,大家看一看,議一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