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他今晨收到的一封密信,大軍被圍困在此,還有人能將信送到他帳內,讓他稍感意外。
然而真正令他意外震驚的,卻是信上的內容。
他將信上的每一個字都已反復讀罷,而此時他必須將這封信銷毀。
柴廷將信紙連同信封在油燈上方點燃,火光映照著老人的眼眸,其內現出幾分淚光,幾分重拾的堅定。
柴廷的態度,很快經由幾名玄策軍部將之口,傳到了李隱耳中。
李隱并不意外,早在那個雪夜里,他已在柴廷心間埋下了種子,今時柴廷之選擇,在情理人性之中。
很快,那近百名部將中,十中之八九都表明了愿意“合作”的態度。
余下之一二,也無需李隱去做什么,已經被那十中之八九者主動清理平息了。
李隱只需干干凈凈,清清白白地施一禮:“諸位將軍心系大盛江山子民,實為蒼生之幸。此去京畿無論成敗,本王先代天下百姓謝過諸位高義。”
以柴廷為首的眾武將們抬手還禮拜下。
除了此處的十一萬大軍之外,榮王府另點兵九萬,整合共二十萬大軍,不日便將動兵京師討伐卞春梁。
此一戰將由榮王李隱親自領兵,他已對外宣明待平定京畿之亂后,便親去洛陽,迎回天子與儲君。
“迎回天子與儲君……”
天色將晚,李隱坐于書案后,慢慢擦拭著一柄久未取用過的長劍,口中自語般重復了一遍這句他近日來面向各處的說辭。
言畢,他發出一聲很輕的嗤笑。
說來實在好笑,他本欲借京畿之亂,誘使常歲寧出手,只要她出手,即可一石三鳥……可她非但不曾借機直取京師,反而敞開了洛陽城門迎明后與李智前去“避禍”。
更可笑的是,算一算決策的時間,這大約并不是常歲寧的示下,而是她手下謀士之計。
她手下竟有如此鎮定而擅謀者,在這樣龐大的誘惑下選擇了不入局,反而將了他一軍,挾女帝和太子于洛陽,逼他事后不得不“迎回天子與儲君”,在他登基的路上又設下了一重障礙。
他可以不理會女帝這個已經落敗的外姓者,但李智那個本該死于卞軍刀下的孩子卻是名正言順的李姓儲君。
這實在麻煩,但他眼下只能先順勢取回京師。
李隱靜靜擦拭著劍身,同劍刃上倒映出的眼睛對視著。
恍惚間,那雙眼睛似乎慢慢變作了一雙清冷的少女眸子。
李隱擦拭的動作停下,雙眸微微瞇起。
這把劍,是阿尚受封儲君的前夕,讓喻增送來給他這個小王叔的。
這是一把由能工巧匠打造的好劍,他一眼便喜歡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