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就連構擬出來以后,讓大家知道到底是怎么讀的,只靠文字音標標注,都很難準確,可以說是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讀法。
有了多媒體,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這也是這個年代學習聲韻學的優勢所在,這就解決了北方學者拿到一本粵語詞典,看著上面的音標標注,同樣讀不出標準粵語的尷尬問題。
這些東西都是在建立方言語音標本庫的時候,和辜老溝通交流的結果,除了傳統研究方式以外,要解決汗牛充棟資料研究,檢索,對比,讓周至像老前輩那樣一輩子浸泡在圖書館里硬懟資料,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因此這里邊就還要涉及到許多工具軟件的研究和開發工作。
這一部分是辜老,老師叔,老師哥最感興趣的部分,對于如何將文科的研究思路用計算機信息技術體現并解決,在他們看來見識一件堪稱“神跡”的事情。
要不是辜老年紀實在太大,也擔心“學術作弊”的非議,他都想要接手這項目,和周至合作,一個負責信息技術部分,一個負責學術部分了。
這想法把周至嚇得不輕,老爺子都快九十的人了,現在整理師祖祖的遺作作為消遣就可以了,這項目的工作量其實相當大的,把老爺子累著了那不是小事兒。
在電話里好一通勸說,才打消了老爺子這個念頭,掛掉電話周至立刻啟動了這個項目,可不敢等了。
剛好身邊還有兩個助手,黃瑞山和李一佳,這也是一個絕佳的鍛煉機會,一個項目的組織管理工作,足以讓他們倆完成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視野拓展。
這也是周至在回來之前就已經想好了的“回報策略”,之前在提出誰愿意在假期里來大涼山支教的時候,只有他們兩個愿意伸出援手,如果說黃瑞山還有貪圖補貼和回報周至的可能,李一佳就是完全抱著奉獻的心理而來了。
這是金子一般的品質,也是周至的考驗,兩人來到大涼山后表現還非常不錯,周至決定讓他們倆也參與到自己的項目里來。
如今很多大學本科生的大四其實是玩過去的,一年時間大半年都是浪費,這個項目后續可以挖掘的課題還非常的多,等兩人在這個項目里泡一年,之后就可以以特殊人才身份留校,然后在導師手底下考研,不要太輕松。
現在的文科研究生和后世不一樣,分量還是很重的,各省很多行政事業單位,每年都會來蜀大招中文系研究生,而且現在還是傳統媒體和新傳媒都普遍發達的年代,這兩個行業對中文系的人才缺口也很大。
因為去向好,分量足,所以考的人就多,考得上的難度就很高,文憑就比較“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