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第一次知道地瓜燒,原來是用紅薯渣釀出來的,而不是紅薯釀的。
徐貞明讓人呈來了已經做好的淀粉,質量乘,淀粉在大明也叫飴糖,是一種十分普遍的食材,而且十分耐饑,也有一斤粉兩斤糧的說法。
番薯鮮食保存期太短了,相比較傳統作物,番薯的保存始終是個難題,一旦生芽,就容易食物中毒,即便是切片風干,也有受潮的風險,把能做成淀粉,渣滓能夠釀酒,就可以節約很多的糧食。
如何快速制備番薯,也是徐貞明自從番薯收獲開始種豆養地之后,除育苗之外,最重要的工作。
現在徐貞明做成了。
“此物極好,送于元輔先生食用。”朱翊鈞看著那些做好的淀粉,笑容滿面的對著馮保說道“全楚會館要閉館了,舉子要離京,把做好的淀粉多送一些,讓元輔先生也給云貴川黔的學子們嘗嘗鮮,帶一些回去。”
“也給全晉、全浙、全齊會館送一些過去,讓舉人們帶回番薯,算是推廣番薯種植了,此物救荒極好。”
朝廷大力推廣番薯種植,主要以軍屯耕種為主,戚繼光、俞大猷、馬芳都被授了薯苗,作為主糧的一種補充。
而讓各地進京趕考的舉子,帶一些番薯回家,利用遍布大明的縉紳,把番薯帶回大明的角角落落,這是輔助推廣。
這些縉紳們是否推廣,如何推廣,朱翊鈞也沒有明確的說,但是他們帶回去,有人去種,就算善莫大焉,縉紳也不希望被走投無路的百姓攻破家門,敲碎他們的腦袋,搶光他們的糧倉。
朱翊鈞見縫插針的推廣番薯種植,連舉人入京趕考都不放過。
推廣番薯,是皇帝、朝廷、縉紳們罕有的共識。
馮保領命而去。
而朱翊鈞和徐貞明就番薯制作淀粉的過程,進行了全面的總結。
主要分為了清洗、破碎、過濾、沉淀、除層雜質、加水再攪勻、過細蘿、再沉淀、去除層雜質、取出淀粉布兜定型控水、風干、破碎干燥、收儲備用這些步驟。
徐貞明面色奇怪的說道“陛下,這也就是貴人吃東西,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制細做,才這般麻煩,其實就是清洗、破碎、過濾、沉淀,就能用了,那些個釀酒的渣滓,也能吃,小民,不講究這個。”
餓的時候,觀音土都能吃。
在沉淀之后,反復過濾,是因為這是皇帝要看,皇帝要吃,所以才這般繁瑣,反復過濾,若是民間,到了沉淀之后,直接布兜控水風干,就能直接食用了,哪有那么多的講究。
這也是宮里用和民間用的不同,這幾道工序反反復復最是耗時耗力。
宮里種地那不是種地,那是伺候祖宗,宮里入口之物,也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所以才顯得繁瑣。
馮保拿著寶岐司做好的淀粉和番薯來到了全楚會館,進行恩賞,這是舉子進京以來,宮里第二次到全楚會館來恩賞,這是給張居正這個館主面子,也在破除某些謠言。
高啟愚的案子之后,一直有傳言,小皇帝和帝師分道揚鑣,反目成仇了。
朱翊鈞遣中官再次恩賞,就是在說皇帝和元輔之間關系仍然極好,不要聽信那些風力言論,就輕信皇帝和首輔不和,就認為大明皇帝和元輔之間圍繞著權力在進行斗法。
小皇帝很給張居正面子,讓張居正在同鄉面前,出盡了風頭。
“宮里的意思是讓他們帶回去番薯,切種,至于能種不能種,能不能活,都算是知道有這個東西。”馮保詳細的解釋了下陛下的意圖,對于縉紳推廣番薯,小皇帝并不是很看好。
這些縉紳自己不種地,連麥子和水稻都分不清,指望他們推廣番薯,還不如指望他們書。
張居正看著那些個淀粉,愣了愣,他之前切了不少的番薯絲,都風干了,后來受潮壞掉了,也沒有制作成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