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也察覺到接見朝臣的意義。
言官有一個一哭二鬧三吊的絕招,叫科道言官朝天闕,遇事不決就磕頭,科道言官玩這招,玩的爐火純青,出神入化,游戲規則就是法不責眾,傷了耳目之臣,就是傷了骨鯁正氣,就是傷了天下監察之事。
年輕的嘉靖皇帝,就了這個當,陷入了被動之中。
朝廷需要科道言官履行耳目職責,彈劾不法。
但是皇帝每月初三接見朝臣,陛下親自回答奏對,有什么話當面說,可以有效避免科道言官朝天闕的無賴招數了。
你有意見,陛下親自回答,還陳述理由,你要是反對,就當面說,再私下糾集,那就是無理取鬧、不忠不孝、天理難容了。
張居正采納侯于趙的奏疏,并沒有想到會有這等效果,當初只是覺得小皇帝日益有了皇帝的風采,能夠拉出來遛一遛,讓大家都見一見,鞏固下皇帝的威權,也回應一下隔絕內外的風力輿論。
今天吳中行來,張居正就察覺到了其中的微妙之處。
初三朝會不僅要辦,而且要一直辦下去,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張居正拿出了第三本奏疏,開口說道“廷議第三事,邊方屯耕,寶岐司奏請遴選農戶入寶岐司任職,方便至四方任事,各方水土不同,屯耕亦有不同,番薯救荒不二之法,仍需謹慎推行,暫不折賦。”
廷議吵吵鬧鬧的進行著,大明政務有條不紊的推行著。張四維除了給自己找到了給皇帝注解史書的活兒,還奏說繼續分校永樂大典,并且請命雕版刻錄以傳萬世之功。
還別說,還真別說,這還真是個大活兒。
永樂大典修成之后,雖然有抄錄,但是一直沒有雕版刊印過,張四維這也不算是憑空造牌,真的找到了立功的地方。
廷議通過,永樂大典雕版刊刻,排了日程。
關于殷正茂八月中旬攻伐呂宋之事,張居正并沒有廷議,這件事,其實朝廷能給的就是政策的支持,至于其他,也幫不了什么。
張居正拿出了一份奏疏鄭重其事的說道“應天巡撫宋陽山、南京兵備太監張進、松江巡撫汪道昆、松江總兵俞大猷、松江提督內臣張誠等聯名奏請二事,第一事兒,請命清丈,除蘇、松、常、嘉、湖等中心地區之外,連較為邊遠的滁州、和州、池州等地,也開始改行條鞭。”
七萬頃田是南衙五最富碩之地的侵占,而整個南衙,包括滁州、和州、池州現在也納入了改行鞭法的序列之中。
王國光聽聞后,立刻說道“而這次改行鞭法,要做的是以人認地,以地計田,以田計糧。”
“自桂萼倡一鞭法,我們始終無法避免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政令說是丈量權豪隱匿的田,可實際丈量的呢都是老百姓的田,真正清丈都是清丈到沒有權勢的老百姓頭。”
“如果這樣做的話,與我們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天下困于兼并,而我們朝廷的政令,越是清丈,越是激化兼并,那就是不施仁義、失道天下。”
“而如果不丈田,這些個權豪,會更厲害,更加無法無天,生殺予奪,天下亦亂。”
“難,兩難,亂,喪亂。”
這就是大明的國事,處處都是兩難,想找到兩難自解的辦法,更是難加難,是做也錯,不做更錯,只能想方設法的往前走。
王國光進一步的說道“面對這種兩難的局面,我們常常發現,我們困頓于一種沒有辦法跳出怪圈,清丈錯,不清丈也錯,一旦吏治有所松懈,清丈、清理侵占,都是無用功,看似下的功夫都是白費的。”
“自然而然的升起了一種悲觀,那就是就這樣吧,算了吧,差不多算了,做不做都沒什么,為何要做呢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維持現狀,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