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二年,大明對外動兵,還是能擺的出這樣的陣勢和規模;萬歷二十三年,薊州總兵官王保說出今日發餉,不要帶甲兵,將浙兵老營悉數殺害后,大明對外動兵,就再也擺不出這樣的陣勢了。
張居正等一眾廷議之后,由兵部開始請命,文淵閣擬招,數封擬好的詔書入司禮監,陛下用印后,馮保前往六科廊點六科給事中前往各地宣旨。
大明這架銹跡斑斑的機器,開始緩緩的轉動了起來,劉應節帶陳大成、王如龍、童子明薊州、永平、山海等地總兵官,遴選銳卒三萬,出山海關。
而戚繼光領京營三大營,前往了一片石。
李自成在一片石被吳三桂背刺一刀,滿盤皆輸,自此一片石成名天下,在李自成兵敗之前,戚繼光每次出山海關至遼東策應李成梁的時候,都會在此地駐扎,乃是進退有據之地。
朱翊鈞等呀等呀等,就是沒等到彈劾梁夢龍的奏疏,只有禮部郎中上奏說,既然奪情,理應恩厚,請遣官賜賻官葬,以全梁夢龍忠孝之兩難。
朱翊鈞那叫一個奇怪
那些個拼了命也要維護孝道的儒學士,哪里去了按照歷史的劇本,一旦皇帝對臣子發動了奪情,科道言官不應該跑到皇極門前,寧愿被廷杖,也要維護以孝治天下的禮法和祖宗成法嗎
朱翊鈞的應對策略都已經準備好了,子彈已經上膛,緹騎們拔出了繡春刀枕戈待旦,司禮監的太監們挽起了袖子,嚴陣以待,等待的科道言官朝天闕,卻完全沒有發生。
丁憂與奪情,是孝道理論與實踐的矛盾。
孝治這個東西,就是天下的倫理綱常,而且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變化,比如洪武年間,文官丁憂回鄉守孝、而武官不能丁憂回鄉守孝。
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北征蒙古、遷都北京、編撰永樂大典等諸多事務,政務繁多,朱棣根本不管什么禮法,首開先河,對楊榮、蹇義、夏原吉等等多位宰輔和部院大臣,予以奪情起復。
成化二年二月十二日,歷仕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的五朝元老,華蓋殿大學士李賢之父病故,李賢按照慣例申請丁憂,但憲宗皇帝堅決不許,李賢上了六道奏疏,憲宗皇帝才勉為其難的批了三個月的假,讓李賢回鄉料理喪事,三月期滿必須回京。
一直到李賢之前,自永樂以來,文官丁憂的制度,多數都是三個月奔喪,比如正統六年,三楊之一的楊溥父親去世,楊溥奔喪三個月就回京了。
張居正反復跟小皇帝強調,讀史,尤其是國朝實錄,一定要把孝宗之前,洪武至成化看作為一個時間段,那是家務事的時候,把孝宗之后看作一個時間段,這是國家有變的時候。
這是基于矛盾說,主次要矛盾的基礎下,將大明分為了兩個時期去看待。
主要矛盾在變,朝廷的體制也在變。
朱翊鈞深以為然。
講筵之后,小皇帝百無聊賴,到太液池射魚,彈弓猛地作響,沒羽箭帶著繩索呼嘯而出,猛地扎進了水中,插在了錦鯉身上,張宏拉動細繩,將魚拉了上來。
又是吃魚的一天。
十銃百弩千弓一萬彈,這是緹帥朱希孝告訴朱翊鈞的一句話,說的是遠程兵器,銃練十次入門,弩練百次,弓練千次,而彈弓練一萬次才算入門。
彈弓的練習極為困難,因為發射瞬間,需要握弓手避讓掉離弦之彈,而且彈弓的彈丸,瓷丸、鉛子、鋼丸、沒羽箭,比有羽毛的箭矢,更加難以練精準。
而朱翊鈞的彈弓已經練到了彈無虛發的地步,太液池的錦鯉為證,但凡是朱翊鈞到太液池,湖面平靜至極,一條魚都沒有。
“這魚,一個個都學的精明無比”朱翊鈞看了半天,沒有射出一箭,只覺無趣。
馮保挽著褲管,匆匆的從半間房方向跑了過來,一邊跑一邊喊道“陛下,陛下,有人彈劾梁侍郎奪情之事”
“哦快快呈送。”朱翊鈞大喜過望,從馮保手中抄過了奏疏,打開一看,乃是新科狀元孫繼皋上奏言梁夢龍奪情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