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合上奏疏,把彈弓扔給了張宏,長笑一聲說道“好好好來得正好走走走,去文華殿,宣孫繼皋覲見把元輔先生叫來觀禮。”
張宏趕忙提醒道“陛下,快到午膳了,先生腸胃不適,陛下不是專門叮囑過,午間不得擾元輔進食嗎”
“啊,對對對,那就午膳之后。”朱翊鈞握著奏疏滿是笑意的說道“那就午飯之后再宣見。”
萬歷二年五月八日,輔臣張居正老毛病腹痛犯了,朱翊鈞知道后,親自到庖廚給張居正做了一碗辣面,陳實功聽聞后忤逆上意,說元輔這腹痛的老毛病不能食辣,小皇帝又不會做飯,手搟面已經是他的極限了。
小皇帝只好讓乾清宮小膳房,重新做了一碗清淡點的面,配了一副象牙筷子,送到了張居正的全楚會館。
張居正還專門上了道奏疏,感激涕零。
朱翊鈞批奏專門叮囑張居正要吃早飯,要按時吃飯,工作再忙也不能耽誤了吃飯的事兒,吃飯不積極思想有問題,而且還專門把游七罵了一頓,說先生吃不好飯,都怪游七沒張羅好。
朱翊鈞用過了午膳之后,風風火火的跑向了文華殿。
李太后看著吃的滿臉是油的朱翊镠,再看著跑掉的小皇帝朱翊鈞,笑著搖了搖頭,自言自語的說道“這孩子,生龍活虎的。”
“宣翰林院修撰孫繼皋入殿”趙夢祐一甩凈鞭,宣孫繼皋入殿來。
孫繼皋是狀元郎,按照慣例,應該館選為庶吉士,但孫繼皋并不是庶吉士,只是翰林院修撰。
這是祖宗成法,嘉靖年館選定制,自嘉靖十三年乙未館選后,遇丑未則選,遇辰戌則停,萬歷二年是甲戌年,所以不設館選。
但有些不懂禮法的科道言官,就說張居正因為兩個兒子沒有中式成為進士,故此不館選,是僭越主上威權。
萬士和還專門跟這些個科道言官,講了講什么叫祖宗成法。
所以孫繼皋只是個翰林院的修撰,而不是庶吉士。
孫繼皋,人稱東林九老,乃是東林書院的九位創始人之一,東林書院衍生而出的東林黨,是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階級政治集團,是地主富商代言人,漠視農戶小民權益。
東林黨、東林書院、東林黨人及擁躉,抵制任何基本制度上尤其是財政上的改革觀點,從不曾提出過任何救國存亡的政綱,長于內爭,短于治國、治軍,偏愛行政改革的空想,是泰州學派的延續,是只致良知、弘而不毅、空談清談而務踐履之實的典型代表,在朝中無所顧忌而一味排擠打擊反對派,在朝外表現則是學閥。
東林黨人,始終滯留在幻想中的理想化后的世界里、活在夢里,在實踐中表現了腐儒根深蒂固的無能,軟弱,退縮,以及麻木不仁。
孫繼皋,東林九老之一。
張居正也看過了彈劾的奏疏,只是搖了搖頭,國朝要是交給這些人,大明也就真的到頭了。
“臣拜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孫繼皋萬萬沒料到自己會被點名了,他在來的路上也有些思慮,是不是自己的文章寫得最好,才被點名殊不知,京官里就這一本。
連沒事找事、沒活硬整,還不肯咬火折子吳中行,都沒有上奏這件事。
這就是信息差,信息就是權力。
張居正當國三年了,在朝為官的京官們心里多少也有點數兒,朝廷廷議的決策,最好不要反對,被小皇帝罵了,沒有一個明公肯站出來說話,小皇帝罵人又賊難聽,被十一歲的小皇帝罵的還不了嘴,不漲聲譽,還丟人。
連小皇帝都罵不過,要你這科道言官有何用
而孫繼皋未曾入選庶吉士,對朝中的風力輿論不了解,并不知道朝中并沒有形成彈劾奪情的風力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