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知道這個條文,因為朱正色的案子,他專門研究過,但是萬士和居然知道,他頗為驚訝的說道“萬尚書是怎么知道此款”
“大明會典看到的。”萬士和頗為確信的說道,皇帝多次訓誡他讀書,他真的讀書了,而且還讀的挺好,陛下告訴他,可以騎墻,他就騎墻。
“理應如此。”張居正點頭,不知道在說抗稅發極邊充軍理應如此,還是說大明的禮部尚書理應如此,或者兩個意思都有。
“那么誰還有異議嗎”張居正充分尊重每一個廷臣也愿意他們各抒己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政令通過后,若是各部不好好執行,方便內閣問責。
反對,就當面說,又不是不讓說,大膽的說就是了,若是明面上一套,背后一套,那張居正一定會發飆的。
南京湖廣等道御史陳琯等人,決計不會想到,他們一封奏疏入朝,朝廷直接超級加倍,開始追欠了。
這就是個教訓,稽稅房變成稽稅局的時候,推而廣之的那一天,不服就追欠,看誰先扛不住便是。
沒人有異議后,張居正寫好了浮票,送于陛下御前下印。
張居正將手中的奏疏遞給了戶部大司徒,略微有些出神,有四個字在他的腦海里揮之不去,殺富濟貧
這是當初陛下問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時候,張居正想到的四個字,而現在,這四個字正在一步步的實現。
稽稅房稽稅有成本,而且成本高昂,就注定了催繳票,只會發給權豪縉紳,朝廷能收到稅賦,對于欠發達地區、對于小民,就不會過多的苛責稅賦,殺富濟貧。
“元輔”呂調陽提醒著張居正。
“抱歉,走神了。”張居正又拿出一本奏疏說道“松江鎮總兵俞大猷等為陳璘請功,言陳璘自呂宋馬尼拉回大明,領海防巡檢十二名,探明窩巢三處,松江鎮總兵發兵剿滅,斬獲首級三百四十二,俘四千五百余人,燒毀夷賊小舟百十余只,奪盔甲、刀劍、羅經、海圖若干留存。”
朱翊鈞聽到之后立刻問道“我軍傷亡如何”
張居正俯首說道“死十一人,傷二十一人,海防巡檢劉佑戰亡。”
朱翊鈞聽聞頗為感觸的說道“青山有幸埋忠骨,設忠勇祠紀念其忠勇。”
平倭的好男兒,有了水翼帆船后,大明的偵查能力急速攀升,這個藏得很深的倭巢,還是被大明給找到了,平倭的軍兵,在發現了倭巢就只會做一件事,把倭寇通通殺死,一個不留。
張居正看著奏疏,面色凝重的說道“蘇州葛氏通倭的甲胄,也被起獲,鐵證如山了。”
這次搗毀的倭巢,查獲了之前蘇州抗稅葛氏通倭的證據,倭人穿的甲胄,出自葛氏,葛氏家主已經被扔進了解刳院里,葛氏其余全都流放極邊,但是葛氏做的孽仍然流毒無窮。
小皇帝情不自禁就要問,若是葛氏不兜售那些甲胄,大明軍兵是不是能少死幾個人少死一個也是一個
廷議結束后,王崇古略微有些失神的走出了文華殿,他越看那文華殿越覺得這里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地方小皇帝、張居正、大將軍、大司馬、大司徒,統統都是道德真空
為了做成事,一點臉都不要了。
而文華殿內,張居正并沒有講筵,而是思慮再三之后才開口說道“陛下,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大明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是大明的器并不利,此何如”
“臣思前想后,自然有腐儒大言急功近利,天下風尚不求功利之心,另一方面,則是沒必要。”
“沒必要何解”朱翊鈞一愣,張居正的這個說法,有點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