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芳非常堅持自己的態度,哪怕戚繼光是總兵,但是他還是繼續說道“我們這是一支訓練了三年的京營,加上薊州軍,孤軍深入,沒有側翼,沒有后勤,太危險了。”
“我們還有下一次進攻的機會嗎”戚繼光看著馬芳頗為平靜的問道。
戚繼光是一個最不喜歡軍事冒險的將領,但是他必須要考慮,這是不是大明京營出擊的唯一機會,如果是,那么冒險就是值得。
“有”馬芳斬釘截鐵的說道,根據他對朝堂的判斷,他認為此次征戰塞外,也只是個開始罷了。
戚繼光想要改變作戰計劃,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個朝廷是否會繼續支持大明京營的北伐,第二個則是面前的桃吐山,桃吐山的出現很可能改變朝中極為脆弱的平衡。
戚繼光對眼下的朝堂,仍然持有悲觀態度。
其實這次的出塞作戰,在很多的朝臣們看來,完全是為了耀武揚威,主少國疑之下,的確需要一個武威來震懾周圍虎視眈眈的兇徒,所以朝臣們也愿意宣揚武威,那就打一打好了,戚繼光最好打輸了,把戚繼光彈劾倒
一次兩次,勞師動眾可以,若是繼續北伐,朝臣們真的會支持嗎且不說懷遠人這種老套的言論,戚繼光作為武夫,就能想到,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這八個字,就能掀起一股滔天的反對風力輿論來。
而且,大寧衛是雞肋之地,大明京營作戰的出戰和占領,其實毫無意義,而桃吐山膨潤土和羊毛生意的出現,很可能會左右朝廷的風向。
戚繼光始終抱著一種悲觀的態度,不是他不信任陛下,而是他不信任大明的朝廷。
甚至此次的作戰,功過是非,都有可能變的模棱兩可來,這就是當下大明武夫的窘境,贏也是錯,輸也是錯,不輸不贏,長城鼎建,讓人發財才是對。
“我支持戚帥的決策,此次的出塞作戰,恐怕又是一整輪的爭論不休,唉。”梁夢龍非常可以理解戚繼光的悲觀,并且同意繼續北上完全占領全寧衛,他也不看好大明的朝廷,妖魔鬼怪太多,即便是他的老師張居正,也只能讓朝局維持在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罷了。
“不不不,我對元輔有信心,我相信他可以擺平這些,我們在戰場上獲勝,那么陛下和元輔就可以在朝堂上獲勝,贏了就是贏了,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若是當年西北能有每戰皆勝的戰績,晉黨還能像現在這樣嗎”馬芳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
戚繼光和梁夢龍是十分悲觀的,而馬芳卻很樂觀,這絕對不是結束,一定一定會繼續北伐。
這是立場不同,導致的認知差異,戚繼光和梁夢龍從來不是張居正的對手,所以他們倆兒真的真的很難理解,成為張居正的對手,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兒,尤其是現在皇權無限支持的前提下。
而作為晉黨的馬芳,卻能夠更加直觀的感受到張居正的可怕。
戚繼光收到張居正書信的那一天,馬芳同樣收到了王崇古的書信,王崇古非常明確的說,一定要保護好糧草,確保戰爭的勝利,一旦戰敗,張居正一定拿晉黨祭旗立威。
“那就仍然維持原來的計劃吧。”戚繼光最終在猶豫中,選擇了更加穩妥的辦法。
他看向了南方,他選擇信任陛下,相信陛下仍然給他展布心中抱負的機會,陛下承諾過,要給他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盤踞在大寧衛的京營帶著薊州兩萬軍兵再次北上的消息一出,喀爾喀五部立刻馬上選擇了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