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朝到底是什么對大明人而言,大明就是最大的公,最大的一個集合。
朱翊鈞非常贊同張居正的說法,否則張居正和戚繼光就不會在朝堂之上了。
朱翊鈞自問沒什么太大的才能,玩不轉了,大不了,就掀桌子
“先生上次說戶部請奏通錢法,戶部部議通過了嗎”朱翊鈞想起了大司徒上次說要鑄錢,大司徒鑄錢可不是只鑄造銅錢,還有銀幣,泰西來的八雷亞爾銀幣,制作不算精美,而且防偽也比較差,制造大明的銀幣,促進商貿,已經提上了日程。
“不太順利。”張居正罕見的沉默了下說道“未能通過部議。”
“主要反對的是什么呢”朱翊鈞眉頭一皺,發現問題并不簡單。
張居正認真想了想說道“寶鈔局印寶鈔,寶源局鑄錢,寶鈔局隸屬于戶部,寶源局隸屬于工部,雖然大明寶鈔已經是廢紙了,但是戶部諸官還是以為應該印鈔,而不是鑄錢。”
“這是第一個原因。”
朱翊鈞非常能夠理解,戶部當然不肯將錢的事權,憑白給了工部去,張翰因為吏部事權被剝奪了一部分,跟得了失心瘋一樣,瘋狂的跟張居正作對。
哪怕是銓選官員的權力,實際上還在吏部,就只是禁止姑息而已,可是這糊名草榜,底冊填榜的法子,讓吏部一下子就從天下第一部,跌落了下來。
“但是鈔法已經證明了不并適用大明,這已經被歷史反復證明過了。”朱翊鈞非常明確的說道,大明寶鈔,擦屁股都嫌硬,沒人肯收。
紙幣,在當下的生產力和生產環境中,沒有流通環境。
張居正更加無奈的說道“洪武十三年寶源局從戶部歸兵部,洪武二十六年,高皇帝下旨裁撤諸省寶源局,至此鑄錢的衙門,只剩下了南衙一家寶源局。”
“遷都北衙后,有南北兩個寶源局,但這兩個寶源局,一年能鑄銅錢兩千多萬枚,乍一聽很多,但其實就只有兩萬貫罷了。”
“當年高皇帝下旨裁撤寶源局,推行寶鈔,是因為銅不夠用了,陛下,大明雖然物華天寶應有盡有,但還真的挺缺銅的。”
洪武十三年,隨著大明國朝的逐漸穩定,生產恢復,用錢量越來越大,結果各地頻繁銅荒,鈔法大行其道,但是鈔法敗壞后,銅荒仍然沒有解決之法。
大明就開啟了擺爛大法,錢法,沒有就沒有吧。
如此擺爛到了嘉靖年間,老道士行新政新法,再開滇銅鑄錢,但是很快就發現,根本就是杯水車薪,缺銅就是缺銅。
云南滇銅在宋時就已經發現,但是從云南運抵腹地,太過于昂貴了。
在元文宗天歷年間,元文宗下旨開礦,滇銅一年不過兩千斤,明初在云南設立官廠開礦挖銅,年產不過萬余斤,宣德年間廢置云南官礦。
嘉靖年間新政錢法鑄錢,云南滇銅產量增加到了一年十五萬斤,也就是二百四十萬兩,2400萬錢,而一枚嘉靖通寶重125錢,一共可以鑄錢1920萬枚,約為兩萬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