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進京來,匆匆離京去,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一代首輔,只有兩人送行。
萬歷三年十二月七日,另外一個重要人物進京了,遼東總兵官大明寧遠伯李成梁,從山海關入關,要進京,這次是回京述職,也是進京謝恩,謝皇帝的世券。
遼東并不會有事,戰爭是有間隙的,土蠻汗剛剛吃了大敗仗,還需要安穩他手下那些個萬戶們。
察哈爾萬戶腦毛大,在大寧衛的糞坑里被俘,土蠻汗失去了左膀右臂之一,喀爾喀五部雖然也是損兵折將,可并未折損大員,只會更加狷狂。
李成梁入京最重要的事兒,就是見皇帝一面,李成梁也是張居正安排皇帝要見的外官之一。
小皇帝對這個人選非常的滿意,而且李成梁居然沒有說自己身體不適、前線有戰之類的理由不入京,而是堂而皇之的入關了。
聽調不聽宣,是藩鎮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只聽調令不聽宣見,朝廷的命令可以聽,但是想見到人,想都不要想,而且朝廷的命令是有選擇的有代價的聽。
比如在李成梁出塞作戰的時候,王國光就談到了欠餉問題,其實李成梁也沒想過欠餉能夠解決,他必須要打,不打遼東人心就散架了,他李成梁也不要做李大帥了。
但是朝廷還是千難萬難的解決了欠餉和恩賞,從皇帝內帑里出的錢。
李成梁能入關來,而且還大張旗鼓,一路上熱熱鬧鬧的告訴所有人他入關了,這是個極好的信號。
面子,都是互相給的,大家都體面,那就有余地,不會鬧到友邦驚詫,讓泰西西班牙特使黎牙實看熱鬧的份上。
李成梁剛到通州,皇帝的恩賞就到了,詔書的內容就是賜了一些金銀絹緞,恩賞的理由是李成梁舟車勞頓。
李成梁剛到會同館驛,又是一封圣旨到了,詔書的內容是給二等功功賞牌,一枚全銀的功賞牌,銀光閃閃,功賞牌之外,還有一個銅券,上面刻著平虜堡之戰的功勛。
李成梁拿著那枚銀制的功賞牌看了許久許久,看的眼睛都酸了,又用力的擠了擠眼睛,盯著看,不是他李成梁沒見過世面,是這東西,他真的沒見過。
十月份的時候,兵部下章詢問關于五等功和四奇功,由人頭功變成戰線功,事功。
李成梁是雙手雙腳同意,人頭功的弊病,是想打勝仗的軍將們都清楚的
沒想到朝廷真的要辦,而不是問問就算了。
二等功銀勛,這是朝廷對他軍功的肯定,他其實對這次進京并沒有太多的期待,大明文官待武官如奴隸一般,但是拿到功賞牌的那一刻,他知道,朝中的風力,可能真的變了。
朱翊鈞認為,五等功分別用玉、金、銀、銅、鐵,張居正則不同意,玉通御,大明連親王都是金印,只有皇帝能用玉印,一等功不能用玉,最后兵部部議暫定是金銀銅鐵鉛試行。
武人居然還能挺直了腰板做武人,不需要四處磕頭就能展布,這對李成梁而言,是一種極其陌生的體驗,感覺覺太過于良好,讓李成梁覺得自己活在夢里。
朱翊鈞在文華殿偏殿召見了入京敘職的李成梁。
五大三粗,膀大腰圓的李成梁如同一座小山一樣走進了文華殿內,入殿后,跪在地上,聲如洪鐘大聲說道“寧遠伯李成梁,拜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臣自遼東而來,特進京謝陛下圣恩。”
“馮大伴,宣旨吧。”朱翊鈞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