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看完非常確信,這就是水泥,水凝性石灰。
郭朝賓詳細的講解了工藝,之所以要用石灰加粘土,是為了增加穩定性,而鋼是骨料,只有水泥怕出現坍塌,但是用上了鋼,那就會好很多。
這就是王崇古的考古式科研,從龍江造船廠的志書中翻找出了筑底的建筑材料,來為陛下營建新的皇宮,貼一層木皮,完美符合了陛下的需求。
“干吧,干吧。”朱翊鈞同意了使用這種建筑材料,他非常滿意,主要是大明皇宮數次火災,搞得皇帝都很被動,朱翊鈞其實就打算修個石宮,結果王崇古和郭朝賓整出了一個大活兒來。
朱翊鈞這才知道,原來在船廠,尤其是船塢的營造時,用水凝性石灰筑底已經是這個年代的普遍做法。
而工部在這個基礎上,加入了鋼骨。
朱翊鈞走上了車駕,看著張居正說道“先生與朕同乘一駕吧。”
“臣不敢。”張居正卻不肯上車,如果陛下親政了,這是表示一種君圣臣賢,可陛下仍然未曾親政,上車就是僭越。
張居正是一個很有禮數的臣子,他發現小皇帝總是有些惡趣味,嫌他不夠忙,整天給他找事。
朱翊鈞擺了擺手意興闌珊的說道“繁文縟節。”
大明皇帝出京了
自從嘉靖南巡被火燒后,大明皇帝已經多少年沒出過京了但是現在,小皇帝離開了京城,而目的地是天津衛。
海運漕糧的船只已經快到了,朱翊鈞之所以親自前往查看,主要是親眼看一眼這個五桅過洋船,是不是真的如同松江府造船廠說的那樣雄偉。
前往天津衛的這次出行,已經經過了長時間的廷議,張居正為首的楚黨高度贊同,而葛守禮為晉黨則是激烈反對,雙方已經展開了長達三個月的交鋒,最后以張居正獲勝,小皇帝順利出行告終。
按照葛守禮的說法,讓皇帝辛苦奔波是臣子的無能,而張居正則是高舉行之者一,信實而已,如果陛下連海船都沒見過,如何了解海貿的艱辛,說一千道一萬,都不如親眼所見。
張居正在為海漕之事加碼,而葛守禮在尊主上威福之權,值得注意的是,葛守禮不是說不行,不能看,而是說等皇帝大婚后,再去看,他認為陛下現在年紀小,出門在外難免會水土不服,染上瘟病,如何得了
葛守禮的理由是非常充分的,而且得到了大多數朝臣們的認可,是的,在葛守禮看來,小皇帝就像瓷瓶一樣一碰就碎,這個年代的人就是這樣的脆弱,可能出個遠門,接觸到不同的菌群,就會死于水土不服,尤其是現在皇帝未能大婚,更沒有孩子的情況下,出門萬一病了,大明要出大事。
這兩種意見在朝中形成了激烈的沖突,最后在小皇帝表演了一下六十五斤硬弓十矢全中之后,葛守禮才愕然的發現,皇帝不是瓷瓶,完全是個鋼混的水泥墩子
十四歲,六十五斤強弓,十矢全中,這是何等水平,也就比李如松弱點。
葛守禮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小皇帝出門剛到天津衛就病了,但是第二天小皇帝又生龍活虎的出現在所有的人的面前,出席了漕糧到港的典禮。
漕糧船因為走的比較快,比預計早了一天,漕糧已經到港,為了典禮還未曾卸船,多一天少一天,南衙押運水師認為不重要,這本就是一次試航,而來自皇帝的支持,太重要的了
陛下肯挪窩來到天津衛看一眼,就是對海運漕糧政策的最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