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是要人去做的,遴選人才不搞好,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戚繼光脫離了遴選出來的優質軍士,也不能打勝仗。
“有人會去的。”海瑞非常確信的說道。
“哦”王崇古疑惑的問道“什么人去”
“舉人,大明三次不中式,就不能科舉了,多少舉人等著當官,卻沒有職位,只能困于吏員,讓他們去,他們是肯定要去的。”海瑞笑著說道“我就是個舉人出身,爬到廷臣的位置上,還是因為當年上了治安疏。”
海瑞從來不否認上治安疏,怒斥世宗皇帝修仙給他帶來的堪稱恐怖的政治資本,他今天能坐在右都御史的位置上,做了總憲而無人反對,光明正大的坐在這里,鑒定科道言官是否有骨鯁正氣,都是當年的諍諫。
而去呂宋任事,也是一種政治資本。
“很好”王崇不住的點頭說道“確實,大明還能缺了當官的人很好,我的目光只看到了進士,沒看到大明無數的舉人。”
每一科會試,參加會試的超過了四千人,而進士額定有300多人,而每一次科舉的舉人為1280人。
洪武三年,鄉試額定舉人數量為470人,宣德元年定額為550人,正統五年為760人,景泰四年為1145人,到了萬歷二年為1287人。
兩百年的時間,舉人越來越多,科舉越來越卷了。
“若是能特賜恩科進士,必然趨之若鶩,怕是整個呂宋都是舉人了。”海瑞接著說道,提出了一種鼓勵的方法,特賜恩科進士。
大明有三種進士,第一種進士及第,就是科舉的前三名,為第一甲;第二種是進士出身,就是二甲;第三種為同進士出身,三甲名錄。
張居正是二甲第九名是進士出身,館選入翰林院,是庶吉士;王崇古是嘉靖二十年進士是第二甲87名,沒館選入翰林院,所以他想要入閣很難;而方逢時是嘉靖二十年第三甲31名就是同進士出身,連館選的資格都沒有。
高拱、王崇古和方逢時是同榜,都是嘉靖二十年。
而海瑞所言的特賜恩科進士,也是一種出身,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就是柳永柳三變了。
柳永屢試不中,考不中進士,只能流連于青樓之中,靠寫詞為生,但是他還是很想考的,景祐元年,宋仁宗親政了,特開恩科,對歷屆科場沉淪之士的錄取放寬尺度,柳永終于成為了特賜恩科進士。
大明沒有科場沉淪之士,因為大明考三次考不中就不讓考了
所以放到大明的語境之下,特賜恩科進士,就是有大功者特別賞賜一個皇帝格外開恩的進士出身。
“這個法子好。”張居正將海瑞說的抄到了自己的題本上,這玩意兒用到改土歸流上,也是大招中的大招好用的很,能夠調動積極性的法子,那真的需要細心留意才是。
“那么等殷部堂回京之后,再細細商議吧,我也愿意相信,殷部堂不是大明的敵人。”張居正當然希望殷正茂不會變成大明的敵人,呂宋能夠變成大明的布政司,平穩落地。
張居正寫好了浮票,大致擬定了接見殷正茂的若干問題,這需要看面圣的具體結果,然后做出各種相應的準備,若是殷正茂入京連臣子禮儀都不遵守了,那大明應該做的就是備戰威罰,而不是慶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