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古俯首說道“臣讀國史、大明律、御制大誥、會典,皆無空印之罪,最早記載空印案的是方孝孺的遜志齋集,信史無載,則不可信。”
“陛下,太祖高皇帝做事,如果真的要殺了數萬人的話,御制大誥里必然會寫明,而明初的文人墨客們,自然要大書特書,但是僅方孝孺孤本為證,臣以為一家之言,如何信實”
“方孝孺說洪武九年,天下考校錢谷策書,空印事起,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逮系御史獄,獄凡數百人。”
“但是究竟死了誰呢能查明的僅有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而國史載方克勤盜用官庫炭葦兩百斤而坐罪論斬。”
“按照方孝孺的說法,太祖高皇帝把所有拿著印把子的人全都殺死了,一十三省、153府、1171個縣,主印者皆死,副手打一百軍杖后充軍,天下還有官員嗎”
“方孝孺本就是賤儒,其言誠不可信也。”
“臣說他的話不可信,因為他的遜志齋集本身就是錯漏百出,臣以遜志齋集中的鄭士利傳為例。”
“方孝孺說鄭士利為了救哥哥,上奏言空印事,是為了解救自己的哥哥,可是根據御制大誥的記載,事情不是這樣的。”
“鄭士利的哥哥鄭士元是因為直言上諫坐罪,懿文太子以唐太宗納魏征諫舊事求情,最后高皇帝以鄭士元清廉正直,勇于諫言揚善,升任其五品湖廣按察使司僉事。”
“方孝孺錯有三,第一錯是搞錯了鄭士利上言的原因,鄭士利上言不是為了救兄長,而是當時星變,把太祖高皇帝下旨令天下儒生進言;第二錯,則是太祖高皇帝寬宥鄭士元的原因,是懿文太子以唐太宗納諫,太祖寬宥兄長鄭士元,而非弟因鄭士利所言寬宥;第三錯則是結果,鄭士元明明升遷正五品,方孝孺則說流放。”
“蔓延全國的空印案大抵不存在,臣以為,這僅僅是方孝孺為父脫罪,所憑空捏造。”
“臣之所以信國史實錄,而不信方孝孺所言,主要是,太祖高皇帝一生光明磊落,從不避談皇覺寺三年討飯之事,所親自處置案件,皆在御制大誥之中,而且,高皇帝英明神武,擅獨斷,懿文太子進言更加可信一些。”
王崇古再俯首說道“陛下,臣惶恐,一家之戲言,懇請陛下明斷。”
朱翊鈞思慮了片刻說道“歲月史書”
“陛下圣明。”王崇古嘆為觀止,陛下真的太擅長總結了,四個字就把他的意思總結的明明白白,時光荏苒,事情已經過去了,已經無法確認真偽,而后曲筆一二,就變成了史書。
空印案這個案子,王崇古認為是大明制造止投獻風力輿論憑空捏造的歲月史書,因為信史無載,一場牽連數萬人,殺了幾百人,流放數萬人的大案,國史實錄、御制大誥,一個字都沒寫。
明初四大案,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藍玉案,唯獨這個空印案最是蹊蹺,時間不詳,人物不詳,處置不詳。
胡惟庸、郭桓、藍玉三個大案要案,太祖高皇帝專門在洪武二十三年寫了兩本昭示奸黨錄和逆臣錄,把這些人勾結串聯的罪證詳細記錄,時間地點人物最后處置結果,清楚明白。
空印案則最是古怪,就連發生的時間,都眾說紛紜,王崇古實在是不肯相信。
作為大明勛臣第一的太師韓國公李善長,死的時候一家七十二口都記錄在案,怎么到了空印案就什么都沒有了呢
當然可能是王崇古讀史讀的不夠精通,并沒有找到國史的記載,誤會了方孝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