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水簾墻是從養豬的豬舍那學來的,多一個水簾墻,溫度能低8到10度,比如這個水排和鼓風機則是從兵仗局那里得來的,而水排和鼓風機的鼓動,則是利用了朱載堉發明的曲柄。
而這些讓工場里的溫度降到一個可以接受的程度。
“陳實功和李時珍兩位大醫官過來看過了,說那三人其實是被憋死的,不是被熱死的,就是水汽太重,通風太差導致,讓我們官廠一定留心。”陳德柱見王崇古對工場的新設備很是滿意,就又解釋了一句。
“這些工匠的親眷還有沒有來生事了”王崇古走過了一個個的羊毛池,詢問著。
陳德柱十分肯定的說道“聽說要孩子能到官廠學堂讀書,就不再生事了。”
官廠學堂,是王崇古仿照葛守禮全晉會館家學堂,搞出的學堂,就是教人讀書寫字算數,一共就讀六年,也就是啟蒙,之后就看家里是否培養了,學成之后,可以繼續到官廠里做學徒,也可以謀求考取功名。
學堂只對官廠內的匠人子弟招生,不需要太多的束脩,讀書的條件非常簡陋,連識字的書,也是一年一收回,收回來,給學弟學妹們使用。
官廠學堂也收女子,廠里面的織工大部分都是女子,父母都在官廠做工,這孩子只能滿街亂跑。
王崇古原來只打算弄個地方,讓這些滿街亂跑的孩子有個安置的地方。
他的初心可以說非常功利,他就是想把這些匠人子弟的孩子都圈起來,別跑沒影了,父母去尋找,耽誤生產,耽誤生產,這不是耽誤賺錢嗎
他的動機就是多賺錢。
結果,報名的太多了,王崇古只好把自己的人脈發動起來,找到了一批教習,這官廠學堂算是辦了起來,第一年交回來的書,讓王崇古感觸極深極深。
交回來的書,全都是完好無損,甚至可以稱之為嶄新,不是工匠子弟們不好好讀書,相反,他們非常珍惜每一本書,每一本書都包著封皮,里面沒有任何涂抹。
在萬歷四年這個年代,能讀書,最少也是個寒門,寒門也是有門第的,家里連個門檻都沒有的工匠們,能讓孩子讀書,那是王崇古王大善人大發善心,所以,這工匠學堂里,從父母到孩子,對書很上心,保護的很好。
王崇古走出了羊毛工場,又對陳德柱交待了一下這個要定期維護,再熱死人了,沒人能兜得住。
“大司寇,這是匠人的家眷們送來了禮物。”陳德柱拿來了一個單子,上面寫著一堆的東西,王崇古看完眉頭緊皺的說道“都退回去,官廠本就是聚斂之地,若是我拿了,明天都得進天牢去。”
陳德柱一臉為難的說道“大司寇,還真的拿,匠人們最近詢問的事兒比較多,若是不拿,人心動蕩。”
王崇古察覺到了陳德柱話里有話,面色冷厲的說道“有話就說,吞吞吐吐。”
“聽說官廠學堂給大司寇帶來了不少的麻煩”陳德柱選擇了實話實說。
匠人們的消息雖然不算靈通,但是也聽說了朝中的事兒,熱死了三個人,王崇古就被攻訐,而這官廠學堂也是被攻訐最多的地方,匠人們不免有些擔心,這工匠學堂若是辦不下去了,孩子們去哪里上學
官廠學堂興教化,王崇古也要被罵
是的,官廠帶有原罪,只要是官廠的一切,都應該被批判,況且這個學堂還收女學生,女學生拋頭露面,成何體統
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那是大家閨秀才能有的待遇,等閑百姓人家的孩子,這女子哪個不是不多大就去田里幫著撿麥穗,幫忙施肥種地
言利已經很可恥了,可是你王崇古還要聚斂,那是陷主上于不義,陷天下于窮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