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大統歷,太祖高皇帝曾言西域推測天象最精,其五星緯度又中國所無。命翰林李翀、吳伯宗同回回大師馬沙亦黑等譯其書,大統歷的編修就是納百家之長的典范。
第二個方面,則是從分工方面,承認他人的優秀和領先,并不恥辱,在總結歸納這方面,泰西的算法也有優勢,就像是分工一樣,既然它領先,就拿來用就是,反正都要經過翻譯,都要經過漢化的,學的東西的確叫泰西算法,但是改名成鄭王算法也不是不可以,改名,是不是更加容易令人接受
泰西算法從禮部翻譯,再到皇叔朱載堉的編修,早就不完全是泰西算法了。
第三個方面,則是數學符號化,代數化的實際意義,為了簡單,能少寫幾筆就少寫幾筆,算學的工作量實在是太大了,比如最近在做的三角網測距法,10分正弦表都是小數點后九位數,這要是寫起來,實在是麻煩。
“學生明白了。”張嗣文十分恭敬的說道,他聽明白了陛下的意思,他們學的泰西算法,不完全是泰西化,而是泰西漢化。
“陛下,學生也有問題。”王謙見陛下回答了張嗣文的問題,舉手提問。
“你問。”朱翊鈞依舊滿是笑意的問道。
“陛下學生不解,算學,更像是由行家施展身手,來表演如何化解難題的高度復雜的智力游戲,它真的這么重要嗎如果重要,大明為何之前不重視,現在又要重視呢”王謙表達了自己的疑惑,他對度數旁通不太理解。
王謙此言一出,王崇古直接扶額,他還專門叮囑了王謙,沒事別說話,結果王謙直接提問了一個很古怪的問題,對算學或者說度數旁通重要性的質疑。
“你問的很好。”朱翊鈞笑著說道“是的,它就是這么重要,哪怕它只是個高度復雜的智力游戲,也能在科舉中篩選到一大堆邏輯不通的腐儒,僅僅這一點,就完全足夠值得推廣了。”
“大明之前不重視現在重視,其實和事物發展的規律都是一樣的。”
“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大抵就像是鋸木頭,有時向前,有時向后,但總體是向深入發展的。”
“例如大明之前興文匽武的風氣甚囂塵上,自王驥奉密詔殺武將起,這種風力一直蔓延到了土木堡之變,而后又從弘治年間,蔓延到了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入寇。”
“被打疼了就得振武,因為不重視算學,導致大明連丈量田畝的都已經做不到了,所以又要重視。”
至于算學的意義,朱翊鈞要真的講明白,需要講十幾章,總結來說,就是三才萬物總經綸。
王謙聽聞,發現陛下完全是用矛盾說的否定的否定來回答,立刻表示自己清楚明白了。
大明反對算學除了妖妄之術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功利,算學和做買賣是高度而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而商賈的地位低下,是因為商賈的功利之心很重。
但是朝廷現在不功利就得亡天下。
朱翊鈞最近一直在讀國史實錄,大明此時的虛弱,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環向下的,這個循環向下的速度不是恒定的,也有英宗皇帝、孝宗皇帝站起來把油門踩到底,加速大明向下滑落。速贏
嘉靖不上朝、隆慶皇帝不見輔臣廷臣,但他們還是批復奏疏。
到了萬歷皇帝后三十年,萬歷皇帝直接把油門踩進了油箱里,讓下坡路上的大明朝,一路俯沖進了深淵。
無論如何,奏疏還是要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