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無不可。”俞大猷頗為認真的點頭說道。
俞大猷在福建閑住,沒有任命的時候,給譚綸寫信,那時候俞大猷69歲,為了表明自己還能打仗,說自己69歲了還能讓女子懷孩子,表述自己仍然能夠帶兵。
他滿腔的熱血,滿腹的武略,卻無法展布,這就是他一生最為憋屈的地方,現在,人老了,打不動了,但依舊能夠為國朝效力,對他而言,就是最好的歸宿。
朱翊鈞看著俞大猷說道“俞帥再為國朝辛苦一下吧。”
“榮幸之至。”俞大猷起身領命,他贊同籌辦講武學堂,更希望自己仍能為大明效力,而且他還編纂過一本兵書續武經總要,專門總結帶兵打仗,這就是給庶弁將們準備的教材。
朱翊鈞處置了兵科給事中的奏疏之后,廷議繼續走流程。
抽簽法任免官員的發明人,被外放做官的孫丕揚,以病乞休,廷議通過了他的請辭奏疏,原因很簡單,孫丕揚干不了這個活兒,保定巡撫比別的巡撫,多了一個活兒,就是兼管轄區內的黃河河道。
就這一件事,孫丕揚就是焦頭爛額,這要是決堤,怕是要被處斬了,所以只能致仕。
遼東巡按御史侯于趙上奏屯田五事,一曰均田畝、二曰定徵例、三曰嚴批限、四曰時監收、五曰廣開墾,均田畝是將墾田分給墾田的百姓,主要目的是為了吸引百姓前往大寧衛、遼東墾田,定好收稅的比例,就不要再變了,而且要嚴格執行考成法,不得隨意加派,降水的原因,這遼東種地本就困難,再攤派就更沒人了等等。
大司徒王國光覺得可行,而且讓侯于趙寫一本屯耕的書,來分享他實際屯耕的經驗,用于大明遼東屯耕事宜。
寶岐司的屯耕說,不能在遼東生搬硬套,侯于趙是個忠君體國的臣子,也是師從多處,結合實踐,一點一點屯田,搞土營堡,就是徐貞明沒提到過的事兒。
遼東的環境遠比腹地環境和惡劣,而侯于趙這個墾田小能手的經驗,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禮部部議,上潞王加冠儀注,要給潞王朱翊镠加冠,從此以后,朱翊镠就不再是黃口小兒了,不僅要戴帽子,還要讀書,加的是皮弁九旒冕,就是親王待遇。
朱翊鈞一看這冗長的儀注,就是頭皮發麻,不過看到是朱翊镠辛苦,就直接批準了。
在朱翊鈞沒有皇子誕生之前,潞王朱翊镠都是實質性的太子,在太子沒有確立之前,皇帝的弟弟大多數都在京師,不外出就藩,一直等到太子確定才會就藩。
比如當初監國的襄王朱瞻墡,比如景泰皇帝朱祁鈺、比如崇禎皇帝朱由檢,都是基于這樣的背景下,在京師等待著太子之位確定之后,再到地方就藩。
隆慶皇帝還是裕王的時候,和自己的弟弟景王爭奪太子位,而景王朱載圳在嘉靖三十一年大婚后,一直無兒無女,結婚好幾年沒孩子,景王就陷入了天然劣勢,最后景王就藩,裕王得登大寶之位。
景王府也因為景王無子被廢封。
所以海瑞才說徐階沒有從龍之功,景王沒兒子,就注定了景王不可能奪嫡,所以從確定了景王生不出孩子之后,裕王就是唯一的繼承人了,徐階哪來的從龍之功
“兩廣總督凌云翼上捷報,呂宋總兵張元勛、廣西總兵李錫統領十哨軍兵,步步為營,穩扎穩打,經歷四個月的時間,鐵壁合圍羅旁山,平定羅旁民亂,斬首一萬六千余級,招降兩萬三千余人,請命廢土司,設東安、西寧兩縣,營建羅定州,寓意羅旁瑤亂已平定。”張居正上了一份捷報,內容是兩廣民亂的結束。
凌云翼為了打贏這個仗,專門請了在呂宋的張元勛回到兩廣,主持戰局。
羅旁民亂,招安又叛,招安又叛,反反復復,已經持續了將近一百多年,這次終于落下了帷幕,土司被取消,羅定州的設立,意味著廣東的瑤民民亂,畫上了一個句號。
按照舊例,凌云翼賜二品莽服一襲,又加賜兵部侍郎。
“凌云翼上奏曰,安民務在安居樂業,故此懇請朝廷準許兩廣瑤民,可采木販售至廣州府,以安定瑤民。”張居正詳細解釋了一下凌云翼的這本奏疏里安民樂業法。
和殷正茂當初的鹽法很相似,都是給瑤民找點生計,伐木,伐木雖然很累,但是伐木現在還是蠻賺錢的,至少廣州造船廠每年都要買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