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是亡國之君,爾臣非亡國之臣
張居正當然明白陛下的意思,陛下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不止一次表示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主張,可是作為元輔的張居正,始終反對這一主張,天下,天下人之天下。
張居正堅持,天下,陛下一人執掌之天下。
“臣是從實踐方面考慮的。”張居正靠在椅背上,思索了許久許久,看著大明皇帝,他的主張一向非常的明確,那就是英明君主制。
當皇帝英明的時候,國朝可以積累足夠多的底氣,當皇帝不再英明的時候,大明的君王變得昏聵的時候,開始慢慢向下滑落,攢的家底比較豐厚的時候,滑落的時間久一點,期盼著再出現一個英明圣主,帶領大明革故鼎新。
如果攢的家底不夠豐厚,也沒有期盼到中興之主,那便是改朝換代。
“實踐層面”朱翊鈞疑惑的問道。
“蓋章的人,能且只能是一個,多了就亂了,政出多門,國將不國。”張居正言簡意賅的總結了他如此堅持的第一個原因,蓋章的只能是一個人,而不是兩個、三個,或者更多,大明的廷臣們,廷議的內容是需要皇帝陛下親自落印決策的,這是皇權權力具體體現,落印蓋章的只能是一個人。
多人是蓋不了章的,政出多門的結果就是國將不國。
張居正繼續說道“陛下,東漢到唐中期,在科舉制未曾完善之前,是世家天下,世家多頭操控著朝廷的決策,東西兩晉十五位皇帝,被架空了十四位,每個世家掌控了權力之后,恨不得把天下所有,都摟到自己家門之中,為何這樣呢”
“很簡單啊,摟到了自己家里,那才是自己的,摟不到的,都是別人的。”
“天下無事不私,無人不私,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張居正當國攝政,卻沒有把一切都摟到了自己的家里,而是選擇了革故鼎新,他這么做是背叛了階級的做法。
只有背叛階級的個人,從沒有背叛階級的集體。
選擇革故鼎新,選擇報先帝、而忠于陛下之職分,是張居正個人的選擇,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人不能理解最終分道揚鑣,比如高啟愚。
“先生有理。”朱翊鈞發現張居正說的有理有據,中原王朝歷經千余年,改朝換代,風云變幻,各種制度試了一次又一次,整個東西兩晉,十五位皇帝被架空了十四位,而東西兩晉的評價是,荒唐。
雖然東西兩晉無限自由,人都能上桌被人分而食之,可百姓們飽受戰亂之苦,根本無法保證大多數人的安定,這種制度被人唾棄了。
朱翊鈞在皇極門接見了那么多人,已經敏銳的察覺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大明官廠,明明才興辦了沒多少時間,就已經遍地都是蛀蟲了。
劉七娘這個賤籍轉為民,卻因為過往經歷,連嫁人都不能的小民說人但凡是手里握著印把子,都想要變成現錢;張居正這個為國鞠躬盡瘁的元輔太傅,對朱翊鈞說天下無事不私,無人不私,這在歷史上真的發生過。
張居正喝了口茶,面色嚴肅的說道“陛下,君父、君國、君師一體,其實很簡單,因為這樣一來,皇帝就是天下人的父親,皇帝擁有天下領土,皇帝是天下人之師,是天下人的表率,天下都是老朱家的,那陛下就沒必要往自己家里去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