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在應昌、會寧衛、大寧衛大面積圍擋建設馬場,而后還從土蠻汗、俺答汗手里敲詐了一些馬匹作為組建騎兵的戰馬,但是這些遠遠不夠。
大明再問三娘子索要、購買戰馬,三娘子不知道大明要做什么嗎三娘子如果答應的話,那么三娘子就會從議和派變成投降派。
草原的議和派們在三娘子變成投降派的時候,恐怕絕不會答應,大明買馬是要揍他們,議和派們只想安安穩穩做肉食者,而不是想要被大明胖揍。
而大明腹地本身,沒有養馬的條件,大明的人地矛盾已經十分尖銳了,朝廷做出決策,恢復馬政,就會導致更多的百姓流離失所成為失地佃戶,游墜之民。
王崇古認為可以問三娘子繼續索要和購買,是認為可以繼續施壓,逼迫草原持續分化,加劇草原的內部矛盾。
大明需要馬匹,但似乎沒有馬匹可以使用。
至于三娘子要什么,其實大家都清楚,廷臣們都非常默契的沒有提。
魏武遺風這個風氣,一旦君上沾染上了,于國不祥,魏武遺風的創始人曹操,在宛城的愛情事故,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曹昂、曹安民、古之惡來典韋。
“陛下,西域也沒有馬匹,永樂以來,草原、西北日益苦寒,人畜凋零。”譚綸略顯無奈的說道,漢武帝可以訴諸于西域尋找馬匹,比如漢武帝尋汗血寶馬,是因為那時候,西域的氣候還能畜養大量的馬匹。
譚綸入朝后一直在為復套奔波,對于馬匹的事兒,非常的關注,西域要是有大量、充足、合適的戰馬,譚綸早就開始有動作了,而不是事到臨頭,在廷議上大家一起撓頭了。
“日益苦寒,人畜凋零。”朱翊鈞重復了一遍,認可了譚綸的說法,西域有,可只有一點點,但是完全無法滿足大明的需求。
廷議的氣氛一時之間有些凝重,組建騎兵的必要性毋庸置疑,馬匹的來源卻成為了一個大問題,以前是朝廷窮,騎兵太貴,現在朝廷有了一些余財,可有些東西,不是錢能夠解決的。
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但錢也不是無所不能的。
俺答汗不是個傻子,北虜賣給大明的貨物里,馬匹的數量得到了嚴格的控制,就是為了防止大明有消滅他的能力。
張居正吐了口濁氣將奏疏收了起來說道“我再想想辦法吧。”
他提出這個議題就是希望群策群力,既然大家都沒有良策,那就先暫時擱置,等到有辦法之后再議不遲。
“天地三陽會首犯王鐸押解入京,去歲十一月,應天府丞李樂察此人以邪祟聚信眾六千余,捏造妖書、法器,封蔡鎮等人為三十六位天將,意圖起事,被衙役所搗毀,三十六位天將及王鐸被應天府衙門捕獲。”張居正繼續主持廷議,說起了去年的一個案子的尾聲。
這個王鐸造反,最終被衙役們給平定了,主要手段是利用教派,蠱惑信眾,和王仙姑一個路數,只不過影響要小得多,畢竟他一共蠱惑的信眾才六千人,南衙一直在處理此事,將信眾全部遣散,三十六位天將部分被流放到了呂宋去,一部分和王鐸一起,被送到了京堂斬首示眾。
朱翊鈞朱批了這個案子,案子并沒有太多的爭議。
在潞王朱翊镠開始打哈欠的時候,漫長的廷議終于在爭吵之中結束,廷臣們離開了文華殿,殿內只剩下了皇帝、首輔和潞王。
對于廷議上的內容,朱翊鈞又和張居正深入的交換了意見,達成了許多的共識,朱翊鈞和張居正的目標一致,讓許多事情變得簡單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