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務正業正文卷第三百九十二章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張居正回朝,只代表著言先生之過者斬這條禁令暫不執行,因為會對張居正造成阻塞言路上的名譽損傷,不代表著這條禁令被完全廢止,至少不能當著皇帝的面說,皇帝金口玉言,說過的話要算話,既然承諾,就必須兌現。
徐階當著皇帝的面叫囂張居正不得好死,朱翊鈞將其正義裁決,即便是刑部補錄駕帖,也是名正言順。
只不過,為了大家都能體面,這件事被王崇古辦成了徐階畏罪自殺而已,但凡是朝堂上有頭有臉的人物,都知道徐階的腦袋是被縫上的,連遠在長崎的徐渭都知道此事,又因為徐階案中出現了九龍冠帶,沒人為徐階說話,徐階的死,沒有引起什么波瀾。
皇帝這種生物,在某種時候就是這么不講道理。
李太后在萬歷八年二月張居正上歸政乞休疏說輔爾三十歲,那時再作商量,是李太后這個小女人不懂皇權的不可侵犯嗎她作為太后,在乾清宮問政數年,自然清楚皇帝、皇權的蠻橫和不講道理,可自己的孩子自己知道,萬歷皇帝真的不能承擔社稷之重,同年,李太后甚至動過廢掉萬歷皇帝改為潞王登基的念頭。
封建帝制的皇權,就是如此的蠻橫。
在面對蠻橫皇權的時候,張居正現在的選擇不是正面硬剛,而是先答應,再試著勸諫。
李成梁和遼東巡撫周詠之間的矛盾,已經激化到了朝堂上來,朝堂的決策就必須謹慎,李成梁在文華殿內有戚繼光、譚綸、張學顏為其說話,再加上李成梁仍有圣眷在身,而遼東巡撫周詠是朝廷派往遼東鉗制李成梁的文官力量,朝廷也應該給予支持,文華殿內也有海瑞、李幼滋、馬自強等人為其說話。
張居正的處置方案是最為恰當的,責令李成梁關閉花樓,派侯于趙前往遼東,增加帝黨對李成梁的鉗制力量,這是對遼東巡撫周詠的支持。
但皇帝認為李成梁做的沒錯,事出有因,沒有責令整改,再派侯于趙前往,性質就完全變了,就不是對遼東巡撫周詠的支持,而是對遼東巡撫的懷疑,懷疑他不能完整的履行自己的職責。
張居正面對已經大婚親政的皇帝更改廷議結果,也只能說陛下圣明了。
皇權,就是如此的蠻橫和不講道理。
呂宋總督上奏疏賀表,謝皇帝賜婚,這算是答應了這門婚事,婚事馬上提上了日程,一切準備都要徐行推進。
十一月二十五日的廷議主要內容除了遼東巡撫、總兵的矛盾之外,就是皇帝賜婚公主遠嫁呂宋。
在廷議結束之后,張居正沒有馬上離開,而是和陛下又商量了下遼東巡撫周詠和李成梁的矛盾。
“李成梁犯了錯沒有被責罰,反而是巡撫周詠不輕不重的被敲打了一二,陛下,臣以為此舉賞罰不明。”張居正沒有在廷議中反對陛下的決定,而是在廷議之后,關起門來和皇帝討論。
當著那么多人的面反駁皇帝是威逼皇帝妥協,會讓皇帝下不來臺。
朱翊鈞和張居正不總是意見一致的,這種政見上的分歧,并不會影響二人在道路選擇上的一致性。
“朕不認為李成梁有錯。”朱翊鈞十分清楚,自己和張居正之間處置之間的分歧,主要就是李成梁是否犯錯。
李成梁的花樓真的有錯嗎在遼東當山大王的李成梁,沒有鬧出逼良為娼的丑聞來,已經是給國朝面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