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孩子不爭氣,為了防止國朝真的向深淵滑落,李太后當然會留張居正繼續當牛做馬;自家孩子爭氣,李太后的選擇便更加從容。
“這與卸磨殺驢有何差別”朱翊鈞清楚了李太后的想法,讓張居正一家獨大,攝政獨攬朝綱,是李太后當初基于主少國疑的局面做的決定,當日因、今日果,在張居正去留問題上,李太后要表明自己的態度。
這些年,李太后也擔心張居正真的僭越了神器,好在李太后始終擔心的那一幕沒有出現,張居正只想做諸葛孔明,不想做僭越大位的權臣。
“皇帝也要考慮先生名聲,臣子自處之義,朝廷優老之德。”李太后說出了自己的第二個考量,這不是卸磨殺驢,是讓張居正享受優老之德,難不成真的等張居正累死了,做成驢皮阿膠
功成名就,急流勇退,才是張居正能有個好下場的最好辦法,皇帝一直讓張居正留在朝中,青史論斷,張居正少不了一個權臣的惡名,若是此時走了,那再好不過了,張居正也沒有戀權的想法,對皇帝、對張居正都好。
唯獨對大明不好,但少了一個張居正,以皇帝的手腕,朝局未嘗會失控。
朱翊鈞搖頭說道“很多時候,理兒是這個理兒,但事兒不是這個事兒,真的要按理說,那大明讀書人都師承孔夫子,可讀書人,又不全都是儒雅隨和的君子,甚至說有幾個是君子的”
張居正這一走,就是群起而攻之的反攻倒算,道理講的再好,現實就是,這官場從來都是如此這個天下最大的名利場的最大游戲規則就是不進則退
張居正一旦退了,才是死無葬身之地
朱翊鈞太了解大明官場了,作為這個名利場的裁判,這個名利場,可不是什么講道理的地方。
李太后笑了笑,孩子真的長大了,她萬歷三年就從乾清宮搬回了慈寧宮,那時候就已經歸政了,她擺了擺手說道“娘親必須表態啊,畢竟是娘親當初下的懿旨趕走了高拱,讓張居正當國的,娘親現在下懿旨,就是不想讓皇帝覺得麻煩,這天下是皇帝的,皇帝才是社稷之主,皇帝覺得怎么處置都好,按皇帝的想法去做吧。”
“皇帝和先生去吵吧,去吧去吧。”
李太后就是表態,至于外廷怎么廝殺,她李太后懶得再管,有那個功夫,還不如想想怎么逗孫子有意義,他李太后又不打算也沒那個本事去臨朝稱制、垂簾聽政。
跟她一個不管外廷的太后吵沒用,要走的是他張居正。
朱翊鈞離開了離宮后院,他必須要來這一趟,知道李太后的真實想法,歷朝歷代莫不是以孝道治天下,若是李太后打定了主意要干涉到底,朱翊鈞也要做好跟太后沖突的準備。
祖制和封建禮教,對皇權仍然有莫大的約束力。
不過還好,李太后下這道懿旨,只是為了了卻這段因果。
張居正再上奏疏,感謝圣母全臣名節和微臣之義,而后張居正也做了準備,打算真的離開了,在離開時,他會一并帶走王崇古,張居正對王崇古的看法,從來沒變過,王崇古真的僭越過。
王崇古人都傻了,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