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務正業正文卷第四百一十七章大明,欣欣向榮,蒸蒸日上長期批閱奏疏的朱翊鈞,其實學會了一項技能,那就是提煉關鍵字,在冗長的信息流中提煉出關鍵信息來。
他總是能夠從近千字的奏疏里,精準的提煉到那些個關鍵詞。
有些患有賤儒通疾的家伙,是精致完全利己者和慣性撒謊者,他們的奏疏通常有幾個特點,朱翊鈞將其稱之為煙霧彈。
大抵就是四種補充細節、無用的情感堆砌、充斥著主觀判斷、拋開事實不談的狡辯。
即便是問好這點屁事,也絕不言簡意賅,而是用冗長的、無序的、無用的信息去補充細節,來塑造一個更加完整的故事,來對皇帝進行信息轟炸,用無用的信息流,讓人們忽略對自己不利的信息。
在奏疏中,用長篇大論來描述自己對皇帝的忠誠、對國事的擔憂、對理想的追求,情感極其豐富,干擾皇帝的情感嗅覺,進而引得皇帝的認同和同情,這種豐富的情感似乎塑造了一個多愁善感、憂國憂民的形象,但實際上,個個都是蛀蟲。
在奏疏中,喜歡用,我覺得,我認為,我希望,我只是,我并沒有等等措辭,一邊陳述事實,而后用大量添油加醋的謬論,來開解自己犯下的錯誤,進而希望獲得寬恕,或者乞求給更多的機會,被罷免的貪官和被考成法篩選的垃圾,都喜歡用這個辦法。
最后就是拋開事實不談的詭辯,一切錯誤的起始動機都是基于善意出發,想法是好的,執行出了問題,來掩蓋自己無能的事實。
很長時間里,前四川巡撫羅瑤的奏疏就是這個樣子,他的奏疏里全都是廢話,說著四川里的種種見聞,表達著對皇帝的忠心耿耿,唯獨不說清丈的大事,總是我覺得四川應該如何如何發展,說的頭頭是道,可實踐之時,又是另外一種路線,他從來沒有清丈,因為做不到。
所以短短三年,羅瑤就被張居正給扔到南京養老,很快調查清楚后,張居正就斬殺了他,清理門戶。
王廷瞻入川和羅瑤入川時,面臨的局面可以說是完全相同的,但最后的結局,卻是如此的天差地別。
甚至在皇帝想要看在張居正的面子上,私宥羅瑤一二,張居正都提前在浮票上寫明了自己的態度。
饒了羅瑤,誰來饒過四川百姓
張居正有這種能力,一本奏疏掃一眼就能從冗雜的信息里提煉到關鍵點,張居正也清楚皇帝的英明,所以他從來不擔心朝臣們蒙蔽圣上。
糊弄皇帝
皇帝精著呢,拿什么糊弄。
朱翊鈞處理了羅瑤之事后,就看向了王謙的奏疏,王謙是個惡人,仗著老爹的權勢、仗著皇帝的圣眷、仗著自己的背景,胡作非為的大惡人。
華陽學府的慘案,絕對會成為王謙這輩子的污點之一,但這個事兒,他辦最合適。
王廷瞻還要在四川繼續清丈,四川除了成都府之外,還有數個府衙、縣衙、土司,想要完成清丈,王廷瞻仍需要地方吏員的配合,劉顯、劉綎父子,還需要厲兵秣馬,積極備戰,應對西南東吁劇變。
王謙作為天子使者,辦完了差就要走,一切的罪孽,王謙本人承擔后,抽身而去,王廷瞻和劉顯父子可以繼續在四川主持工作,不用完全站在地方勢力的對立面。
王謙的膽大包天,恰恰成為了四川戥頭大案,清丈國策、備戰方略中最優秀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