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較遼國信佛的佛頭樂,北宋的重文輕武,不遑多讓。
土蠻汗并不弱,隆慶元年甚至能攻破喜峰口劫掠京畿。
在原來的歷史上,土蠻汗和李成梁一共交手了五次,第一次是萬歷三年,土蠻汗率眾十萬,號稱五十萬,劫掠錦州,第二次是萬歷六年,土蠻汗、速把亥等人進攻遼陽,速把亥被李成梁射殺,第三次是萬歷七年進攻廣寧,第四次是萬歷八年進攻鐵嶺,第五次是萬歷九年,大掠遼東,被李成梁擊退。
這五次交鋒,李成梁全都大獲全勝,甚至追擊數十里,萬歷九年,土蠻汗更是來勢洶洶,號稱五十萬大軍,要先去遼東再伐京師,消息傳到京師,安定門逃亡之人不計其數,日有踐死者。
但那一次,土蠻汗仍然沒能在李成梁的手上討到任何的便宜,別說京師了,連遼陽城的城墻都沒看到。
土蠻汗不弱,但不夠強。
萬歷九年二月十七日,蕭崇業作為使臣,帶著禮部諸官,趕往了塞外,土蠻汗已經在宣府外興和所集結,等待著大明使臣的到來,陪同蕭崇業的還有宣大總督吳百朋,蕭崇業要帶走土蠻汗,吳百朋要接管整個土蠻汗的地盤。
土蠻汗投降的消息,在草原根本不是秘密,去年皇帝借的棉服,土蠻汗在失去了開平衛后,壓根沒有任何還款的能力了,除了把自己還給皇帝,哪還有什么辦法。
投降的消息早就傳遍了草原,不愿意臣服和投降的子民,自然會去投奔俺答汗,這類人并不多,但無不是死硬分子。
蕭崇業接到了土蠻汗,開始返京,在回京的路上,使團被偷襲了三次,毫無疑問這是死硬分子們發動的,土蠻汗被下毒兩次,差點就死在了草原上,永遠無法入大明了。
草原上有的是人,為了所謂的大元榮光,要將土蠻汗這個宗主大汗永遠留在草原,進一步激化大明和北虜的矛盾,讓大明和北虜永遠深陷戰爭的漩渦之中不可自拔。
蕭崇業早有準備,殺人放火偷襲下毒,這些都被蕭崇業防范了,土蠻汗順利的抵達了宣府,到了這里,就已經非常安全了,次日,土蠻汗過居庸關入大明,三日后,土蠻汗抵達了德勝門外。
董狐貍曾經問過土蠻汗一個問題,那就是作為黃金家族的后裔,作為宗主大汗,投降大明難道不覺得羞愧嗎實在是窮途末路,拿起祖傳的彎刀,引刀一快,也算是交待。
土蠻汗覺得董狐貍說的有道理,當年成吉思汗向長生天祈禱的金刀,就在土蠻汗的手里,但他思前想后,還是沒有引刀一快,他不肯死,自然是惜命,但大明和北虜,同樣需要這樣一個契機。
作為宗主大汗,土蠻汗的命不僅僅是自己的,還有所有草原人的,俺答封貢,大明放開了邊方貿易之后,俺答汗所率領的右翼,生活快速的穩定,甚至修了板升和歸化兩座城池。
土蠻汗也看到了和解的希望,他此番入京自然是走投無路,或許,可以給草原人多一個選擇的機會。
都打了兩百多年了,你來我往,誰都沒能奈何誰,非要把大明皇帝的目光,從廣闊的海洋回到陸地上,看向生活本就困苦的北虜
董狐貍聽聞土蠻汗如此說法之后,只是不屑一顧的說懦夫總是會給自己的膽怯,找到合適的理由。
董狐貍棄土蠻汗而去,前往了板升,投靠了俺答汗,到了土蠻汗這個年紀,對與錯,是與非,早就沒有了標準,這人間事,無外乎選擇二字。
土蠻汗是大明皇帝冊封的懷義王,是虜王,他入京自然有自己的一條流程,本來土蠻汗該走朝陽門入京,那才是王爵要走的路,禮部因此爆發了一輪討論,皇帝最終朱批,走兵道德勝門。
萬士和主張走德勝門,因為虜王本身并不是宗親,不是大明的親王郡王,這些虜王的跟腳,是大明軍事羈縻的一部分,類似于大明冊封的指揮同知、指揮使,既然是軍事羈縻,自然要走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