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用一點紙墨,用不可兌現的紙鈔,就換到了百姓的貨物和商品,和神仙的點石成金之術,有什么區別嗎發行的紙幣越多,欠債也就越多,而這個欠債,朝廷可以蠻橫的永不清償,甚至直接廢除。
嘉定年間以一貫新紙幣兌換二貫舊紙幣,就相當于欠了民眾一半的貨物,嘉熙年間以一貫新紙幣兌換五貫舊紙幣,就欠了民眾四倍的貨物,這就是朘剝
張居正史海鉤沉,找人專門查閱了南宋發行錢引的數量,相比較忽必烈的3618萬貫,南宋在宋高宗時累發1000萬貫,宋孝宗期間累發3400萬貫,宋寧宗期間,累發37億貫,在宋理宗期間,累發1929億貫。
宋高宗至宋理宗期間,總計發行超過了2343億貫的交子
史料出處,引自于兩宋時期貨幣思想的演變研究
中原自北宋初年有了官交子之后,徹底成為了向下朘剝的利刃,這也是中原對寶鈔不認可的緣故,從北宋到大明洪武年間,鈔法這把刀,一次又一次的割向了百姓。
比較有趣的是,西班牙墨西哥總督府也發行過紙幣,為了籌集戰爭資金,墨西哥總督府濫發紙幣并且支付了軍餉,導致墨西哥總督府發生過幾次大的變革,現在墨西哥總督區寧愿用玉米當貨幣,都不愿意用紙幣。
紙鈔和朝廷的信譽息息相關,一旦信譽丟失,紙鈔就成為了廢紙一堆。
紙幣是債務,也是信譽,鈔票價值的波動危及國之大信,中原腹地,不宜過早推行寶鈔。
這是張居正查閱了北宋到洪武年間所有鈔法之后,得到的結論。
不過,張居正非常支持紙鈔出海,尤其是他選好了紙鈔第一個前往的地方,那就是倭國。
倭國缺少冶煉技術,雖然有足夠的白銀,但白銀挖出來都會在交易中流向大明,因為采礦、冶煉、鑄幣技術的落后,大明寶鈔,在倭國可以獲得認可。
至于紙鈔最大的問題,蠻橫的永不清償,甚至直接廢除導致的信譽問題,大明不在乎,因為那是倭國。
倭患二十多年,大明從上到下對倭患已經恨的咬牙切齒了,尤其是江南士大夫們對倭寇的恨意,已經不是路人皆知了,歷任福建巡撫和浙江巡撫,沒少發表類似于永清倭患的言論。
商品的交換是需要一般等價物去參與衡量價值的。
張居正認真的研究過倭國的采礦、冶煉。鑄幣技術落后的原因,他進行了簡要的總結,就是缺少柴薪,無論是柴火,還是煤炭,都缺少。
朱翊鈞看完了奏疏,兵部和戶部終于消停了下來,戶部輸掉了,輸的體無完膚,主要是踐履之實上,戶部的大明寶鈔,連戶部自己都不太認可。
“兵部擬章來看。”朱翊鈞看結果一出,作為裁判宣布了結果,還是以承兌匯票的記賬貨幣先試行一下,探索下大明的寶鈔之路。
朱翊鈞第一次對自己有些不自信了起來,有生之年,大明真的能從金屬鑄幣邁向信譽貨幣嗎
“臣已經擬好了奏疏。”曾省吾擅長謀而后動,既然發動,自然不是為了和戶部掐架,而是早有準備,你戶部暗搓搓的推行鈔法,甚至在陛下那兒進讒言,兵部怎么可能沒有任何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