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璘的這次遠洋,再從木陽河衛出發,抵達蝦夷道,過津輕海峽,從倭國東洋繞道回琉球,整個航程預計上萬里,預期為三個月的時間,完成這次探索航行,成為松江水師新的繞倭航路,武裝巡游的目的就是為了威懾倭寇,同樣也是做演練。
探索海洋迷霧
時機成熟的時候,大明朝廷若是有永清倭患的想法,航行觀測到的水文,就是先機。
鯨海在海防巡檢水上飛以及觀星艦的探索下,大明對其已經有了極為詳細的了解,這里多大霧,但水面平靜,平均浪高不過兩尺,非常適合捕魚。
大明三艘五桅過洋船、兩艘觀星艦、二十三艘三桅馬船、五十條四百料戰座船,開始從長崎港出發,向著對馬島駛去,船帆遮天蔽日,劃開了海面,駛向遠方。
站在長崎港口觀潮樓看著艦隊離開的織田信長,由衷的產生了一種無力感,這一支可怕的艦隊,還只是大明的一支海上機動艦隊,大明水師的主力,仍然盤踞在大明腹地市舶司,可就是這樣一支機動艦隊,讓織田信長完全無法升起抵抗的想法。
織田信長一直有一個野望,或者說倭國一直有一個野望,攻伐大陸,擺脫人多地狹的困擾,自元代起,倭人多出海,一次次的倭患,就是為了這個根本的野望。
在來到長崎之前,見到大明艦隊之前,織田信長設想過無數種可能,比如大明船大,不夠靈活,那么用足夠多的小船,不斷的襲擾,或者干脆點燃小船,燒毀大船;比如制海權丟失之后,大明船只,必然登陸,無論水師多么的強悍,征伐最終要由陸軍解決,那么占據了地利人和的倭國,未嘗沒有一戰之力;比如寄希望于神風護國。
忽必烈曾經兩度征伐倭國,但都因為風暴的出現,沒能得逞。
但現在織田信長,只有一種彌漫在心頭的絕望,這種絕望不僅僅來自于大明水師的強大火力,還來自于那些貪婪的、沉醉于內斗的大名們。
長崎總督府的出現,瓦解了織田信長天下人的威嚴。
大明為何還沒有全面攻伐倭國織田信長很清楚,遙遠京師的大明皇帝,正在積蓄力量,水師比京營還要昂貴,水師剛剛從三萬,擴展到了九萬人,當實力積蓄足夠的時候,大明皇帝必然發動滅倭之戰。
大明皇帝實在是太記仇了,俺答汗都已經老到那個地步,皇帝都不講一點武德,將俺答汗逮到了京師,斬首示眾。
“簡直是恥辱。”織田信長看著哄搶大明商品和軍火的大名,用力甩了甩大紅色的披風,選擇了離開長崎。
同樣的,他也購買了大量的火器,以及數量較少的火藥,他不得不買,因為他也要面臨別人的討伐。
火器保養的好,能從永樂年間用到現在,但火藥的保質期,保存得當的情況下,最多也就是三年,保存不當,也就幾個月的時間,就會受潮,無法擊發。
烘干火藥絕對不是個好主意。
火藥是一種消耗品,而且極為昂貴。
織田信長在京都養了一批傳教士,就是意圖溝通傳教士,從除大明之外的地方獲得硝石,本來這條路是完全暢通無阻的,來自蒙兀兒、孟加拉的硝石,雖然價格昂貴,但足夠織田信長使用了。
該死的馬六甲海峽的戰爭,毀掉了這一切,因為戰爭,紅毛番的船只根本無法順利進入南洋,更遑論抵達倭國了,倭國的一切海貿,都被長崎總督府、琉球給控制住了,大明絕不會允許硝石進入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