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朱批了工部的奏疏,挨罵總比窮死強。
按照大明工部上奏所言,這馳道要想收回成本,需要五十年之久,因為接下來還要對車馬道進行道路硬化,除了養護之外,車馬道硬化也是一筆天文數字,隨著貨物的增加,收回成本的速度會增加,但也要三十年之久。
從宣府到京師這段路上,就有宣府、下花園、沙城、康莊、居庸關、南口、沙河鎮、西直門等八個鈔關,下馳道則必過抽分,抽分為百值抽六,五條馳道共計設有二十四處鈔關抽分局。
按照工部的規劃,大明的商稅體系,將建立在馳道之上,馳道所及,商稅必至。
工部、戶部奏請,每三年一次更換,工部、戶部堂上官為巡路巡撫,遣正三品侍郎主管,再遣科道言官一人、兵部郎中一人、司禮監稟筆太監一人,清查原派,每局設局正一人,每月營造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備造、已解六冊,收支一賬,每年交戶部內帑審計。
如果有升遷、吏員役滿,則一應經手錢糧案卷、本部委司務公同清查明白、方許離任起送,若有違規,雖遷官去任、仍要提究,追責到底。
戶部希望完善大明的商稅,工部希望可以建立通衢天下的馳道,兩部一拍即合,以馳道為現實基礎,以六冊一賬為基本稅務賬目,內帑國帑審計為審查手段,力圖將大明商稅完善到兩宋水平,就是戶部的長期目標。
這是違反大明祖宗成法的決定,按照洪武年間的祖訓,為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過稅不征,人民歸正。
過稅,指商品運輸過程中,向船戶和車主征收的國內關稅,洪武七年革罷鈔關寶鈔抽分、工關竹木抽分、門稅城門納錢、過壩稅過堤壩納錢等等,自洪武七年起,大明只有住稅。
住稅就是營業稅,對入市交易貨物所課之稅,及市肆門攤之類的營業稅。
從宣府到京師這八個鈔關抽分局,就是收的過稅,必然會引起許多的反對之聲。
利得稅的反對聲音朱翊鈞作為皇帝都聽到了,可見民間反對的情緒,多么的洶涌,在這個關鍵時間里,皇帝仍然要一意孤行,在新修的馳道上,不僅僅要收過路費,還要收過稅,引起的反彈可想而知。
反對,也要收。
稅,不收不行。
朱翊鈞看著桌上一大堆的奏疏,王國光、張學顏、汪道昆,已經從經邦濟國的肱骨之臣,一下子變成了聚斂讒佞殘民以逞的亡國之臣,這還僅僅是利得稅公布,沒有實際征收的情況下,五個市舶司的提舉官,也在上奏,群情激奮,請陛下慎重三思。
他將每一本奏疏認真看過后,都畫了個號,張居正在這類的奏疏上,都是貼的空白浮票。
張居正其實不太贊成如此激進的改革,一個領導大明新政的改革派,硬生生活成了一個保守派,他雖然不贊成但從沒有反對。
城門失火總是殃及池魚,遮奢戶們的大聲反對,在大明引起了一些些波瀾,但這些波瀾,還沒有演化出滔天巨浪來。
“告訴先生,明天十月初十,快船通傳腹地市舶司,利得稅立刻推行,朝奉旨夕行,不得延誤。”朱翊鈞決定不再等了,直接推行利得稅的實施。
利得稅真的那么不可接受嗎只是限制了不得帶貴金屬離開大明腹地而已,朱翊鈞倒是要看看,這幫勢要豪右能鬧到何等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