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怎么能行呢”工部尚書汪道昆立刻大聲說道“工部還有一條從京師到廣州的馳道要修4570里地的馳道,沒有工兵團營,如何修建。”
“不行,絕對不行”
皇帝還沒開口,汪道昆第一個坐不住了,立刻大聲的反對,態度十分明確,哪怕是從張黨反水,也在所不惜,絕對不可以取締工兵團營,這是從官廠團造衍生而出,是為了修馳道組建的臨時團造。
工部、兵部正在讓這個臨時團造變成正式編制。
工兵團造,是政、軍、監察三權合一,工、農、兵、學、商五位一體的半軍事化組織和社會經濟體系,這和軍屯衛所的性質是完全相同的。
但不同的是,一共24個步營的工兵營,并不是固定不動的,他們會在京畿和河套之間,修橋修路、開采礦場、興修水利、鞏固邊防、開墾荒地、營造工坊官廠等等諸事。
二十四個步營的工兵營,擁有完整的建制,總兵、參將、千總、把總、百總、正兵隊正,并且設有雜流,負責監察、法例、處置糾紛,所以才是政軍監察三位一體。
本身就是工兵營,在修路的過程中,要營造工坊,火藥、石灰、水泥、木坊、鐵鋪等等,這些工坊,是為了修路,但生產過多的時候,也會沿途由隨軍商賈兜售,換取白銀或者糧食,地方衙門在農忙的時候,也可以借調墾荒。
最重要的是還有隨軍學堂,流民可以讀書識字,雖然教的都是簡單的俗文俗字,以及簡單的算學,但至少能夠看得懂三國演義、西游記了。
這是步營,但不承擔防守、攻伐的職能,所以是半軍事化,超過萬人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這些步營,以四個為一個團營,進行營造馳道活動。
王崇古的崇古馳道,就是官廠團造法的實踐,團造,就是兵團營建建造的意思,一個團營有四個步營,一萬兩千人。
“就是大將軍也不會同意的。”汪道昆覺得自己分量不夠,立刻拿出了戚繼光。
官廠團造的前身,是大寧衛桃吐山的八千俘虜,這些俘虜在桃吐山開挖白土組建了三個步營,而后慢慢擴大,這是發端。
朱翊鈞思考了片刻說道“的確,先生,戚帥是不會答應的,京營也會清汰,這是自我更新的必然,而京營的銳卒遴選,來自工兵團營和九邊衛軍。”
大明的京營銳卒,一部分是從這些工兵團營中遴選而來。
那么這些工兵團營成為銳卒之后,就可以獲得一年十八兩銀子的軍餉,每年內帑專門發往京營的過年銀、犒賞銀、沃襖銀,這些賞銀是固定的,陛下臨時起意犒賞京營,也不在少數。
如果銳卒表現良好,作戰英勇,會進講武學堂成為庶弁將,進而升轉,在年老體衰的時候,再從京營轉業到工兵團營,任軍將,負責工兵營造,即便是以銳卒退役,也可以到工兵團營任百總。
“京營銳卒的流轉進入,都要以來工兵團造,這一點臣知之甚詳,臣只是擔心”張居正的面色極為難看的說道“臣擔心天下大亂。”
王崇古反對還田疏,大聲的問用什么力量來對抗瘋魔的鄉賢縉紳的反撲呢京營銳卒有十萬天兵天將,不過只有十萬而已
但張居正很清楚,大明存在這股力量,而王崇古正在用官廠團造法,催化這股力量的成行。
矛與盾對立而統一的存在,從矛盾說去看,沒有一種制度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同樣,工兵團營的最大問題,就是它有作戰能力。
各地巡撫,甚至是南衙急吼吼的請求修建馳道的另外一個目的,安置流民。
大宋因為不設田制、不抑兼并,導致天下流民遍地,北宋朝廷養了近四百萬的廂軍,工兵團營其實就是大明的廂軍,對于安置流民,平抑地方民亂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各地巡撫喊出了不要朝廷錢糧,也可以修馳道,因為工兵團營本身就有生產性質,而且是盈利的,是以工代賑的實踐,是官廠團造法探索十年的成果。
最關鍵的是,工兵團營可以剿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