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可以降價
而且朝堂要在工兵團營搞學堂這件事,徹底讓士大夫們坐不住了,王崇古這個奸臣,背叛了勢要豪右的集體利益,現在開始帶頭沖鋒,一種可怕的危機感,彌漫在了所有士大夫的心頭。
各大雜報,開始長篇累牘的報道這件事可能造成的影響,完全的跟蹤報道,因為王崇古不是鬧著玩,他搞出了三級學堂,即童學、蒙學和經學,三級學舍,當完成九年三級學舍后可以考入國子監,若是在算學上天賦異稟,甚至可以考取皇家格物院。
這三級學堂,童學是不脫產的,也就是識文斷字和簡單算學的學習,只要通過了考試,就可以上蒙學。
蒙學是完全脫產的,到了這一步,四書五經和算學的內容就變得復雜了起來,到了這一步考不上經學也沒關系,可以轉工匠學堂學習一技之長,這三年的束修為三十銀,朝廷可以墊付并且無息,但學完之后必須還錢。
而考中了經學,就代表著一只腳跨越了階級,可以選擇繳納束修就學,或者簽訂委培契約,學完之后無法考入國子監或者皇家格物院,就需要履行契約前往綏遠、遼東、云貴、長崎、呂宋、舊港等邊方地區,這三年的束修為三十銀,簽訂契約,朝廷可以墊付。
如果考入了國子監或者皇家格物院,那就是跨越了階級,正式從生產者跨入了肉食者。
違約可能會一輩子繳納罰金
宋真宗趙恒在勵學篇勸學詩中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北宋的時候是不是真的暫且不論,但大明,書中真的有真金白銀。
王崇古來真的,他不是在皇帝面前表忠心,領了圣命,開始陽奉陰違,在皇帝面前吹半天,結果遲遲落不到實處,總是講困難,說顧慮,從制度設計到制度推廣,王崇古動作十分迅速,雜報跟蹤報道的速度,甚至跟不上王崇古推行政令的速度。
隨軍西席開始招募,給出的待遇是很豐厚的,待遇分為基礎的稟米和考成恩賞,一個學堂,西席先生所帶的學子,每考中一個蒙學、經學、國子監、皇家格物院有不同程度的恩賞。
孔乙己的學生張三,因為勤學好問努力學習考中蒙學、經學,又因為天賦異稟,進入了皇家格物院,孔乙己整個過程可以領取一百二十銀的賞銀,哪怕是孔乙己死了,他的兒子孔丙己也可以領到這份賞銀。
孔乙己,不肯脫下長衫,只能站著喝酒的窘迫儒生,大明也廣泛存在,而現在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就在眼前,只要肯興文教,就可以獲得豐厚的報酬,桃李滿天下,生活會越來越富足的機會出現了。
基于大明的賤儒疑似過于多了這個基本觀點出發,工兵團營三級學堂的建立,從一開始就表現了它的猙獰面孔。
讓學問帶上了銅臭味,是對知識的褻瀆這是批評王崇古的主流,京堂的民報如同炸了鍋的反對王崇古的胡作非為,最讓詩社筆正們無法接受的是,考成賞銀的錢,是晉黨、晉商的認捐
制定政令、推行政令,作為公衙里的明公,這是應該做的,但王崇古自掏腰包,自帶干糧,算怎么回事兒
王崇古直接通過民報告訴所有士人考成恩賞的賞銀庫,每年定例為五萬銀的捐贈,王崇古本來打算一家獨占,但是晉商卻主動認籌,理由很簡單,勝州的煤山、臥馬崗的金銀銅鐵煤山,挖出來才值錢,這些東西,都在河套和漠北,沒有足夠穩定的統治,這些金山銀山,就不是大明的,而晉商是第一受益者。
考成恩賞的賞銀庫,還能從內帑領取五萬銀,賞銀庫每年合計收到十萬銀捐贈,用于推行三級學堂。
王崇古制定賞銀庫的時候,就打算好了,自家直接拿出來了,但晉商聞訊,紛紛跑到全晉會館哭訴,什么次輔如何忍心棄我等而去之類的話,最終只能均攤了這五萬銀的認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