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是今天他第三次拿出捷報來看了,為了證明自己的確在平倭蕩寇,二十個倭寇俘虜被送入了京師,朝廷大臣盡管去盤問。
“馮伴伴,當初俞帥看重陳璘,是看重了他出身寒微,或者更加明確的說,是看重了他朝中無人。”朱翊鈞靠在椅背上,拿著捷報,說起了舊事。
能打的人很多,為何是陳璘呢
馮保想了想說道“陛下,出身寒微不是恥辱。”
陳璘自幼習武,喜歡結交任俠,說好聽點,是任俠,說難聽點就是市井浪蕩子,風評很差,喜好貪腐,并不崇尚道德,脾氣暴躁易怒,喜歡沖鋒在前,嘉靖四十一年,潮州、英德鬧出了民亂,陳璘參軍平叛,成為了指揮僉事。
在平倭蕩寇中,不斷的升轉,指揮僉事、廣州守備、都指揮僉事、參將、肇慶游擊將軍,是殷正茂手下的大將之一,俞大猷硬生生從殷正茂手里搶走了陳璘,成為了松江鎮水師參將,而后升轉副總兵,在俞大猷年老回京后,成為了大明水師總兵。
俞大猷看重陳璘出身寒微,這代表著陳璘朝中無人,只能依靠陛下,只能成為鐵桿的帝黨。
陳璘對此是極為清楚的,俞大猷也跟陳璘講的很明白,大明京師在北方,水師在南方,總兵若是朝中哪個大臣的門下,陛下對水師必然會產生猶豫。
陳璘和俞大猷的經歷是十分相似的。
在原來的歷史上,陳璘一生極為坎坷,吃虧就吃虧在了朝中無人。
能征善戰的他,就因為朝中無人多次起起落落。
萬歷四年,陳璘隨凌云翼平定羅旁山叛亂,陳璘平定有功,成為副總兵,結果巡撫廣東御史羅應鶴彈劾陳璘貪財,陳璘被罷免,狼山叛亂又起,朝廷只好再次起復陳璘,平定叛亂后,再次被罷免。
萬歷二十一年,第一次入朝抗倭,陳璘統領薊鎮、遼陽、保定、山東各鎮軍兵,入朝去抵抗倭寇入侵,大勝特勝,因為朝廷和倭國議和,陳璘被貶潮州,沒多久,就再次被罷免,這次的理由是陳璘賄賂兵部尚書石星,才獲得了領兵前往朝鮮抗擊倭寇的差事。
這的確是事實,朝中無人,陳璘連打仗的機會都沒有,打了勝仗,還被罷了官,后來兵部尚書石星,也因為議和之事鋃鐺入獄,瘐死天牢。
萬歷二十五年,倭寇第二次攻打朝鮮,陳璘帶五千廣州客兵,星夜疾馳前往朝鮮,那會兒李如松在遼東,輕敵冒進被圍殺了,大明已經沒有大將軍了,陳璘入朝,成為了御倭總兵官,開始主持抗倭大事。
抗倭論功,陳璘第一功。
萬歷二十八年,陳璘領將軍印,平定播州楊應龍之戰。
萬歷三大征,兩大征都是陳璘打下來的,戎馬一生的陳璘,大小數百場,未曾有過一次戰敗,但終其一生,他也沒有獲得任何的爵位,為萬歷皇帝鞍前馬后多年的陳璘,晚年一直在湖廣、貴州、廣西、廣東鎮守,這些地方在大明屬于煙瘴之地,就是流放才會去的地方。
大明從來不缺能打勝仗的人杰,也不缺有擔當的官員,漢室江山,代有忠良。